中科院专家详解“发现第十大行星”之说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行星天文学家迈克·布朗等人29日宣布,他们在冥王星外发现了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大小相当于冥王星的1.5倍,距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的3倍,暂命名为2003UB313。此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在其网站上发布了消息,称“第十颗行星被发现”。
新发现的这一星体究竟有多大意义?在国内中小学教科书和各类科普读物中沿袭了数十年之久的“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的说法,有没有可能被重写?“第十大行星”之说是否属实?谁才是确定该新星是否属于太阳系行星大家族的权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请教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林清博士。
第十大行星预言了75年
据林清介绍,太阳系中存在第十大行星的说法在天文学界早已有之。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在海王星外发现了一颗新星,同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确定其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并定名为“冥王星”。
但从1930年起,天文学界便不断抛出关于太阳系还存在第十颗行星的说法,他们还在不断努力观测,以证实这一推断。因此,近年来接二连三有人宣称找到第十大行星,而且发现的星体一个比一个大。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当属2004年初,美国科学家在距地球129亿公里外,找到的一颗红色小行星2003VB12。当时,它的发现者就认为它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并依照因纽特神话传说中海洋女神的名字,给它起名为“塞德娜”。
但由于“塞德娜”的直径仅为冥王星的71%,很多天文学家提出质疑,经过再三鉴定,最后认为它不够资格,“塞德娜”已被正式归类为“小行星”。但这一次美国人发现的新星,体积比冥王星还要大,真正引起了科学界的瞩目。林清表示,这次发现2003UB313的确意义重大,它迫使人们重新对太阳系结构以及行星的概念进行研究。
新发现动摇冥王星地位
NASA和西方媒体的此次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planet”来称呼这一新天体,并称之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在林清看来,提出“第十大行星”之说为时过早,2003UB313的出现反倒会使人重新思考冥王星在太阳系的地位,以及究竟如何定义“行星”这个概念。
据介绍,不少天文学家一直把冥王星视为太阳系行星中的一个“异类”。冥王星的直径仅为2390公里,只有“邻居”海王星直径(49528公里)的5%,连水星(4879公里)的一半都不到;它的质量也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甚至比月球质量还小。它的运行轨道和运动规律与太阳系的其它八个“姐妹”也很不一样。
许多科学家为此提出,把冥王星剔除出太阳系行星之列,把它视为小行星。还有一个办法则是把八大行星定义为“大行星”,把直径大于2000公里,且小于4879公里(水星)的绕日天体定义为“准行星”。(注:这样,冥王星和最新发现的2003UB313都将被视为准行星。)
尽管把冥王星赶下行星“宝座”的提议在1998年遭到IAU的否决,但不少科学家始终认为,太阳系其实只有八大行星,海王星以外的星体都属于柯伊伯带(小行星带),冥王星也是一颗较大的小行星。
林清表示,中文里的“行星”一直是个含糊的概念,英语则对行星(Planet)和小行星(Asteroid)有明确的区分。现在,天文观测的事实摆在那里,而“行星”只是一个人为的定义,是该重新考虑“行星”定义了。他还说,假如这颗新天体被定义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话,也许在未来10年内,太阳系还会“冒”出几十颗比水星小、比冥王星大的所谓“行星”。
教科书先别急着改
几十年来,中小学地理教师都告诉学生,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美国科学家的这一新发现会不会让中小学生的地理考卷更改答案?林清笑着说,目前的中学教科书还是维持现状比较好。因为现在一切都不好说,NASA并不是决定2003UB313是否属于第十大行星的权威,冥王星的地位都有可能要重新考虑,一切都要等待权威部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慎重考虑后再下定论。 (许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