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名医生的承诺
——记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援藏医生苏向平
进藏前,他身高177公分,体重62公斤,在阿里他一度只有43公斤;去的时候身体状况正常,血压稳定,在阿里他的血压却降到60-80毫米汞柱,下来后成了95-175毫米汞柱;由于缺氧患上了高原性心脏病,光速效救心丸就服了80盒,不敢躺着睡,更不敢想象,在西藏的一年,他是靠在椅子上度过的。让我们走近这位已知天命的援藏医生——核工业二一五医院的苏向平
“请您张开嘴,好的,疼吗?唉,马上就好。”在咸阳市核工业二一五医院的五官科里,藏族医生普布拉姆操着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正在给一名病人诊断,他的老师苏向平还不断地在旁边给她指导。本来从西藏回来,医院可以给他两个月的休息时间,但苏医生从阿里地区下来没有休息调整。他离开自己熟悉的岗位太久了,在回来的第二个星期,他就做了五台手术。记者见到他时,他仍然在岗位上,现在还多了一项工作,就是在继续教他从阿里地区医院带来的藏族医生普布拉姆。回来三个月了,每周他都要和阿里医院的同事通电话,“苏医生,你什么时候还回来啊,我们想您。”老苏学着科里的巴桑医生的话。
年轻人能行,我也行
2004年,我省组建援藏医疗队,准备从咸阳的几个大的医院里抽调一些年轻的技术骨干,按要求需一名颌面外科的医师。咸阳地区除了二一五医院的苏向平,没有第二个能开展这项手术的。但是论年龄,老苏已经年过五十,已经不适合去西藏这样的高原工作了。而且他本人胃已经被切除了三分之二,上面还有老母亲,孩子还在上学。老苏说:“当时,心里没考虑那么多是假的,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但是我是个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组织的安排咱无条件服从。再加上咸阳没有能挑出第二个我这样的人,我不去谁去!说真的,我是什么都考虑进去了,当时走的时候想,只要我能活着回来就行了。”就这样,老苏成为了陕西援藏队伍的一员,他是七个队员中年龄最大的,身体条件最差的,但是他却是信心最足的。2004年4月12日,苏医生告别了家人,告别了同事,和他的伙伴踏上了西藏那片神圣的土地。
西藏自治区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而苏向平要去的是西藏最西的阿里地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一到拉萨机场,老苏着实感觉到了高原反应的厉害,呼吸困难,头重脚轻。在拉萨招待所住的第一个晚上,自己好像不是自己,头晕晕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一整夜没有睡。他说,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晚上是自己这一生过得最漫长的夜。在拉萨适应了8天,他每天都是头昏脑胀,睡不着觉,还伴随着呼吸困难,极度地缺氧使老苏有点吃不消。但老苏还是给带队的队长说,“你们年轻人能行,我也行!
阿里的日子
8天后,老苏和其他的队员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去自治区最穷、最远、最落后的阿里地区。1750公里的路程,足足用了三天时间才走完。。
到阿里的第一天,自然环境比拉萨市还要恶劣。这里终年低温严寒,老苏去的时候正值夏天,但是他穿两身保暖内衣,外边还套着羽绒服都感觉冷,同时伴随胸闷、呼吸困难。
经过几天的休息和适应,老苏走进医院开始工作。“刚走进五官科,我很吃惊,偌大的两个门诊大厅空荡荡的,四名藏族医生在一个诊室,所有的设备就是一台单项小牙科机器;另外一个诊室放了一个单人床供医生休息。”苏医生说,“他们每天就只接待两、三个患者,而且不接收住院病人。”医院原来还有外地给援助了一些设备,但是没人懂也不会安装。“我到库房一看,高兴坏了。”老苏高兴地说,“我必须给他们建立一个完整的五官科。第二天我就打报告给院长,院长马上同意。”因为正规的五官科要标准的木制地板,并且要安装下水管道,但是阿里地区没有木材,用木材要到距狮泉河镇1870公里的山南去买。买回来后又叫木匠师傅怎么弄,这一整套全是苏医生设计的。一些闲置的设备一时请不到专业的安装人员,老苏就和医院的几个电工一起,边看说明书边安装调试。在阿里,赤手空拳相当于内地负重25公斤。在安装过程中,他只有喘气的力气,指导电工安装好的时候,连站的力气都没有了。医院以前从来没用过牙科X光机,老苏在仓库里发现了一台韩国产的机器,利用空余时间阅读资料,和技术人员一起安装调试,使阿里地区医院第一次能给牙拍片子。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苏医生带领五官科将各项设施完善了。
阿里地区政经中心狮泉河镇的群众听说来了个很好的五官科医生后,纷纷来此就诊,有的甚至从几百公里外的牧区赶来。医院总共只有41张床位,最多时五官科占了23张,过去不能做的手术,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