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钧瓷的特征是什么
钧瓷在宋初已负盛名,宋代中期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宋徽宗在位的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历史上的宋徽宗(赵佶)虽治国乏术,但喜文弄墨,善诗专画,对艺术有着独特的钟爱和天赋,影响到瓷业,便诞生了“钧、汝、官、哥、定”——宋代五大名瓷。钧瓷以意趣天成的窑变入主宫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御用珍品——“君王之瓷”。
北宋初年,神垕镇的钧瓷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由于为宋徽宗所喜爱,同时能满足宫廷建造园林和美化生活的需要,宫廷便选派职官,集中民窑优秀工匠,在阳翟地区(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
宋代钧瓷多以器皿类造型出现。其一,养花用的花盆、花托类。其二,文化生活用品类的洗、盆、盘、奁等。其三,为审美和寓意权贵的,如祭祖用的樽、炉、鼎等。这三类作品从功能上讲已经从简单的日用品类上升到精神需要,表明钧瓷的出现是致力于审美需要的,突出“雅”的品位。
宋代钧瓷的釉色较为丰富,主色调除天青、月白外,还有罕见的玫瑰紫、海棠红、玛瑙红、葱绿、豆青、天蓝等。这些釉色的出现,改写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历史”,这也是钧瓷艺术对陶瓷业作出的最大贡献。
宋代钧瓷釉质莹润、含蓄,呈乳浊状,“似玉非玉胜于玉”的审美体验,使之成为皇室的尤物。当时的钧瓷以天青、月白为上品,红为贵,紫为最贵,含有蚯蚓走泥纹者为大珍。
宋代钧瓷的足部处理最具个性,除圈足外,支足多采用如意云兽处理,既有镇宅辟邪之意,又含与天同寿的美好愿望。支足数目多为三,表示天、地、人三位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宋代钧瓷的底款处理也很有个性,除“奉华”、“省符”宫殿名外,多刻有一到十的数码,这是宋瓷至今特有的现象。对其用意长期以来曾有多种解释。
宋代钧瓷罕有出土,从这一方面也证明了“钧不随葬”的高贵身份,从传世部分钧瓷的精美程度当可推测当时宋钧的精美绝伦以及当时钧官窑的盛况。
遗憾的是,北宋末年,由于连年战争造成了广大人民流离失所,钧瓷业也深受其害,遭受了灭顶之灾,只是到了元代,钧瓷才又一次获得了生机。 (杨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