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话是误判、误传与误读
·冰启·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8月14日在乌鲁木齐“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表示,“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此言一出,引起网友热评,确切地说,是“质疑”和“骂声”一片。
对事件稍作“梳理”,我发现“误”字成为主线。
先是大师的“误判”。根据媒体报道,杨先生说:“从教育年轻人的角度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因为“去年他在清华为大一学生上过一学期物理课,此前他曾在美国教过两次大一学生物理,相比之下,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专注、努力”。很显然,杨先生是根据他所接触的少数清华学生,并因为“基础更扎实,学习更专注、努力”,就判断中国本科教育非常成功的。这符合基本的逻辑推理么?众所周知,清华汇聚了全国各地最优秀的生源,这些学生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本科教育的水平,即便杨先生是把清华学生与美国一流大学学生进行比较,也只能说,清华的本科教育不比美国某大学的本科教育差,这是其一。
其二,基础扎实,知识掌握牢,仅能反映学生知识层面的积累,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是与国外大学生最大的差距,而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的核心,况且,大一新生的这些能力其实是多年应试教育的“功绩”,要记“功劳”也得记在基础教育身上,与大学办得如何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接着是媒体的“误传”。杨先生其实只评价了大学的一重功能,即人才培养功能,而大学有三重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科学研究,三是服务社会。杨先生在说“从教育年轻人的角度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时,也提到中国的北大、清华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差距,可是,为吸引人的眼球,媒体传播信息时,将大师“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演绎为“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把杨先生的“误判”进一步放大。
最关键的是“误读”。大师的评价,往往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公信力。而从现实来看,杨先生的发言与事实真相相去甚远。人们担忧的是,不知道大师此言,会制造多少盲目的乐观和莫名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