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01日
头版
01

巴山汉子刘昌华

响洞村处于国家级贫困县镇巴县的山沟沟里,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村村民就达到零负担,进入本世纪又率先在大巴山腹之地实现了小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巴山汉子——村党支部副书记、全国劳模刘昌华。

1976年春,刘昌华白手起家,从亲戚朋友处东挪西借了500元,带着本村几个农民兄弟走上了采掘煤炭的致富之路。目前,他创建的煤矿已拥有固定资产200余万元,流动资产180余万元,2004年实现产值614万元,上缴税金108万元。

煤炭虽然成就了刘昌华的事业,但他深知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要使村上的经济旺盛发展,必须立足本村的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他提出了“强煤优畜、抓果兴药”的强村富民的发展之路。他紧跟全县“两园两业”主导产业步伐,抢抓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在全村开辟了梨园、金银花和养殖等三大生产基地。目前,刘昌华扶持村民栽种的300亩金银花已初具规模,年产值3万多元。尤其是大力扶持以生猪饲养为主的养殖业,使人均达到1头猪、一只羊,户均达到1头牛,年出栏肉猪500余头、产值40万元。仅此一项,户均增加收入830元。

如今,村民昔日出行的自行车已被摩托车、小汽车所代替,多年的茅草屋变成了大瓦房和小洋楼,60%以上的农户存款超过5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世纪80年代不足200元上升到2004年的1817元,比全县人均水平高639元。

本报记者 阎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