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镌刻他们最壮美的诗篇
——中铁一局集团机筑处参建青藏铁路纪实
处长汤勇(右二)在青藏铁路施工现扬
处党委书记王永江(右二)在青藏线
已成型的路基
2005年8月24日,是共和国铁路建设史上写下浓重一笔的日子。
海拔5072米的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车站,随着铁道部长刘志军一声令下,两节钢轨轻轻合拢,至此,青藏铁路胜利穿越被世界地质学家公认的“死亡地带”——唐古拉山,格尔木到唐古拉安多段全线铺通,一个新的人间奇迹诞生了,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特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
如潮的庆典,再次打破了沉寂万年的高原,让巍然耸立的雪域高原低头。当中铁一局集团机筑处青藏项目部的全体员工们听到这一喜讯的时候,激动万分,他们骄傲地看着自己亲手建造的铁路,像一支雄奇的大动脉,把千古荒原与祖国内地连接在一起,把巍巍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和美丽辽阔的可可西里、神秘的三江源头用轨排组成了一幅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壮美的铁路画卷。回顾青藏铁路建设的施工过程,现任机筑处处长汤勇有太多的感言……四个春夏秋冬,1000多个日日夜夜,是筑路铁军,三秦汉子,用智慧和毅力,用心血和汗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保质保量圆满完成了所有施工任务,在世界屋脊抒写了最壮美的诗篇!
挑战生命极限
唐古拉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素有“雄鹰难以飞越”之说,是青藏高原著名的“无人区”。民谣说:“到了唐古拉,死神把手牵,抬臂能摘云,伸手抓把天”。最令人胆怕的是严重缺氧,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50%,且气候多变,“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冷时温度达到零下45度,施工现场湿地、冻土、沼泽,环境更加恶劣。
2002年3月,中铁一局集团在激烈的招标竞争中,力挫群雄,一举中标14标段,机筑处担负着14标沱沱河至通天河13.124公里路基的施工任务,地处唐古拉山脚下青海、西藏两省交界的藏北无人区。消息传来,他们快速从全处11个单位抽调了精兵强将,奔赴高原。此时,内地已是风和日暖,百花争艳,而青藏高原仍是千里冰封雪锁,万里寒风怒号。强烈的高原反应,使他们心慌气短,食不甘味;茫茫高原,到处是面目狰狞的雪山;没有水,没有电,通讯根本无法保证,仿佛一下陷入与世隔绝般的寂寥……
困难吓不到这群刚强的汉子!无法做饭,他们就啃从几百公里外买来的冻馒头;没有水洗脸,就砸破坚冰,用冰凉的通天河水往脸上泼……向荒原开战,在海拔4700多米的藏北无人区,由于严重缺氧,人空手行走就像内地人负载了二十公斤的东西,更不要说繁重的体力劳动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无疑是对人体生理极限的一次大挑战。紧张的建设开始了,他们早出晚归,顽强劳作:一排排活动房建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了,“无人区”第一次升起了缕缕炊烟,路基在一点点延伸……有时,为了抢时间、赶工期,不得不加班加点。回到驻地,人们就累成了一摊泥,强忍着扒拉几口饭,倒头就睡,第二天又是紧张、繁重的劳动……
顽强的毅力是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的。他们用人世间最宝贵的生命,挑战自我,挑战生理极限,在创造、在奋斗、在拼搏,把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永远留在了高原。
神奇的“青藏速度”机筑处青藏铁路项目部,以“速度快、质量优、敢打硬仗”被称为“铁军”。三年来,他们在青藏线夺得了全局42个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青藏速度”。
2004年是青藏铁路全面铺架的关键之年,也是青藏铁路唐北段补强施工的攻坚年。项目部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补强工程当年出图,当年主体必须完工。广大建设者采取“速战速决”战术,在几十公里的战线上展开施工,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粗粗一算,需要清除土17万方,石5万方,2000米的桥梁钻孔桩400多根,砼总量需18000立方米,一天光水泥就要消耗96吨,每天7辆15吨的重卡从500公里外的格尔木不停拉运,还供不应求……项目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他们毫不气馁。一方面深入青海、西藏,积极召募外协工,一方面加强现有员工培训,以最快的速度组织了1300多人的筑路大军,每晚又抽出2小时进行培训,“技术员教师傅”、“师傅带徒弟”,使员工很快掌握了施工技术。在两个多月会战中,技术人员全天坚守工地,困了帐篷打个盹,饿了吃口送来的凉饭。连续创下每天封孔超过10个的惊人纪录,钻孔灌注砼量每天超过370方,高峰期水泥每天用量达到150多吨。在短短的一个半个月,就完成了新增加的1.9公里以桥代路补强工程和全部碎石护坡工程,做好了迎接铺架的全部准备工作。
冰雹、雨雪伴着6至10级大风的恶劣气候,他们没有丝毫畏惧,团结一心,攻坚克险,向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发起了最后的冲刺。经过参战将士日夜鏖战,先后完成了进藏第一车站、第一桥、第一特大桥等艰巨的施工任务,打开了铁路进入西藏的南大门,提前9天使铺轨胜利通过机筑处施工管段,取得保铺轨的全面胜利……
四年辛苦一瞬间。他们创造的“青藏速度”却是永存的。
技术创新的魅力
项目部施工的地点位于唐古拉山脚下的通天河畔,自然环境恶劣不说,地质还特别复杂,冻土、融区、冰锥、沼泽,人们称为“地质博物馆”。面对新的施工难题,他们组织了QC科研攻关小组,日夜不停,攻克难关。
空介查曲大桥,建在多年冻土和软质岩层上,桩基施工中出现了涌水、流砂、坍塌和钻进困难等现象。面对这一实际,他们反复试验,最后敲定,运用“不同地层采用不同钻速和压力,不同岩层硬度采用相应钻齿角度”的办法,终于降伏了这一拦路虎,提高了成孔率,加快了建设速度。
挡水埝是青藏铁路最重要的附属工程。施工开始时,因缺少经验,进度慢,成本大。攻关小组在现场发现,由于对冻土性能掌握不够,爆破效果不佳,机械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针对这些情况,他们反复试验,最后采取“不同地质不同布眼不同装药”的方法,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消息传出,兄弟单位蜂涌而至参观取经,集团公司当下在全线推广。
“吸氧妖”阻挡不了他们,“冻土魔”奈何不了他们,他们科技创新,严把每道工序质量关,所干工程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多次受到指挥部表扬和嘉奖。先后有四项QC成果在集团公司、总公司发表、推广。
为了那千年的期盼
在青藏线,说起铁一局机筑处项目部,没有不翘大拇指的。奇迹的创造,首归于他们有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领导班子。青藏线建设期间,当时的项目指挥长汤勇,作为领头雁,他总是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作业。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在青藏线施工,环保是一件大事,谁破坏了植被,谁破坏了绿色,谁就将是历史的罪人。因此,汤勇从一开工就要求施工人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使绿色环保意识深深印在每一名参建员工的心里。如今,在修路时精心保存和养护的草皮,已植入取过土的地方,片片新绿,向世人诉说他们的丰绩……他指挥的开心岭大桥,获得了全线为数不多的环保样板工地殊荣。
机筑处现任党委书记王永江,曾兼任过两年的青藏项目部书记。他和项目经理杨健民是多年“老搭档”。他性格刚毅、坚强,以自己的人品、精神为员工树起了一面旗帜。在工作中,他们“哥俩好”,分工不分家,配合默契。结合生产实际,积极探索筑路育人的新路子,组织员工升国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和“雪域高原党旗红,一名党员一面旗”、“党团员模范工程”等一系列活动,每年“七一”组织党员进行战地宣誓,使党员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先后有6名职工火线人党。锻炼了职工,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
机筑处副处长、项目部经理杨健民,是一位特别能吃苦、多谋善断、敢打敢拼的人。初到工地,他看到施工难度大,料定非大量使用机械不可,就早动手抽调了60多台套设备。果然,当别的单位跑设备时,他们早已日夜轰鸣干起来。路基修筑开始后,他考虑到砼需要量要9000多方,而且采运困难,误工又误时,他又果断决定,自建了“混凝土拌和站”。在管理中,他对一线采取“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对管理人员实行“一岗多职”、“一职多能”;亲情管理,人文关怀,高招迭出,井然有序。在青藏高原施工,确保每个员工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四年过去了,尽管险象环生,可他们却没有发生一起事故,胜利兑现了当初“一个也不能少”的神圣承诺。
高原辉煌永存
“勇士把路留给了世人,属于他们的却只有无尽的创造。”铁路工人永远是与蛮荒为伍的,每一次的胜利都预示着将要奔赴另一个新的战场,只有奔驰在高原的雪域神舟,记述着他们的成功、艰辛与喜悦……述说着至今仍然坚守在茫茫雪域高原的杨仪轩、李明江、王刚、欧立军等人可歌可泣的骄人业绩。
四年来,项目部连续荣获总公司、集团公司“劳动竞赛综合评比第一”、“建功立业杯奖”、“三优文明单位”、“安全标准工地”、“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8项荣誉,项目部党工委被总公司和集团公司授予“先进党工委”,工会被授予“劳动保护先进单位”,团支部被授予“红旗青年支部”。汤勇、王永江、杨健民、郭凯、宴开银等等一大批先锋模范,普通的青年技术人员、默默奉献的职工被授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标兵”、“先进个人”、“劳动模范”、“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党员、职工中有数十人被评为部、局“劳动模范”、“建功立业竞赛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青藏铁路建设功臣”……这些荣誉,真实地记录着他们大战雪域高原四年来的丰功伟绩,也激励他们在新的征程取得新的辉煌。
曾经有人问汤勇:“在青藏线上施工,是对生命的透支,你们这样玩命的干,不后悔吗?”他笑着回答说:“自己能参加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是一生都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事,哪有什么后悔可言?”听着这铿锵有力的回答,谁又能不为他们的献身精神而钦佩!
经历是一笔财富。对他们这些曾在高原用生命做代价,创造人生辉煌的人来说,的确是一生都最值得珍重的故事。 (陆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