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08日
社会新闻
02

汽车“三包”为何难产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会议,招集汽车企业和相关人员,再次讨论家用汽车三包问题。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新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正进入第三稿修改阶段。有关人士表示,汽车三包出台可能不会太久。

业内人士分析,草案中几个焦点问题难以定案,可能是“三包”政策迟迟未出台的原因。

焦点一:各方利益怎样平衡

据了解,在三包权利归属问题上,厂商与经销商的利益仍未解决。三包草案第五条规定:“汽车产品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的原则”,这是整个草案的总原则,也是三包草案最受争议的焦点之一。

一些经销商、汽车厂家表示,三包政策出台后,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销售商、制造商、修理商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定”就是一个大问题。

根据汽车三包中“谁销售谁负责”的规定,经销商夹在生产厂家和消费者之间,不但直接面对车主的不满,还要承受厂家的压力,处于两难境地。对于厂商来说,三包规定的出台使他们有了具体的规章可循,但真正的挑战在于产品和服务质量。

焦点二:鉴定、理赔如何实施

三包对于鉴定难、理赔难的问题仍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十分笼统,这样三包政策草草出台之后,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由于汽车是一种动态商品,因此质量纠纷责任不容易界定。一旦车有了故障,是质量问题还是使用问题,不经过专业权威机构的鉴定很难说清楚。检验机构是否权威、中立,检验标准是否科学周密,直接关系到三包能否有效地实施。

据介绍,目前我国具有新车检测资格的鉴定机构只有十几家,国家级汽车检测中心仅5家。当汽车发生质量问题时,一般只能由生产企业自行检测鉴定,其客观性、公正性很难得到保证。这主要集中在此次三包草案中的第六章《免责规定》。其中所规定的“因消费者未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而造成损坏的部分”以及“发生故障后,消费者自行处置不当,造成损坏的部分”如何鉴定成为业内争论的焦点。

一位汽车企业销售负责人说,责任鉴定已经成为三包实施的最大“瓶颈”。国家整车检测技术方面能力的滞后,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三包法的出台。当用户对产品质量提出质疑时,什么样的机构能提供权威的整车检测?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该修车、换车还是退车?现在虽然国家有这样的权威检测机构,但其数量远跟不上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