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一束
雷钟哲
1.什么是好书?有益的就是好书,小益小好,中益中好,大益大好。问题是对谁有益,国家?团体或者个人?《论语》等倡导的思想理念对封建统治有益,历史上才会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崇拜。同样,《没有任何借口》老板们都说很好,员工们未必推崇。因此对“有益”,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现在的书越来越多,装帧越来越好。如今,中国每年出版新书10多万种。商务技能、贸易投资、经济管理、考级考研、电脑软件、网络安全……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你想致富,就有《赚钱三十六招》;你要当官,就有《官场葵花宝典》。足以满足读者方方面面的需求。媚俗低级急功近利和粗制滥造之作不少,而真正关乎社情民生、力透纸背、深人入胜、震憾心灵的书籍,庶不多见。
3.如今的读书人多了还是少了?肯定多了。古代一个小小的秀才,即可称作读书之人,而当代的大学生你要多少?事实也是,图书馆、阅览室里常常座无虚席,租书行业亦非常火爆,足见读书之人愈来愈多。然而由于资讯发达,媒体多样,加之生活节奏变快和价值取向多元,认认真真读书的人,天知道能有多少?
4.“知识改变命运。”斯言可信,亦不可全信。且看一个现实的例子。我认识一个大本生,上过四年财经统计学院。她曾告诉我,是在读了高四高五之后考上大学的。何以如此执著?就是为了不当农村妇女,改变其封闭贫苦的命运。结果如愿以偿,算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实证吧。可后来,单位在改革大潮中岌岌可危,她失业后卖起卤肉,艰苦度日,科班专长荒于岁月。这回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政策改变命运,时势改变命运。历史上政策、时势改变命运的事例不胜枚举,秦代赢政一项决策,就使几百个儒生葬身坑底;文革时期傅雷夫妇自戕而死,老舍先生愤然投湖,恰恰是知识带来的厄运。或者说,知识改变命运的力度,远没有政策、时势来得猛烈与彻底。所以,手握生杀予夺大权、能够呼风唤雨左右时势之人,出招时还是慎之又慎的好。
5.人在疲于奔命时不会念叨休闲,人在食不果腹时不会奢望海鲜,同样,人在被失业、看病、养老、住房的诸多问题弄得忧心忡忡、焦头烂额时,谁还会大大方方掏出带着体温的铜饭买书籍呢?——还是马克思说的“哲学”:人得首先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等活动。现在不是没有好书,而是定价太高,或者说个人收入太低。在动辄几十元上百元的一本(套)书前,交出一天或者几天全部收入的人,多半都是书痴。正是:买书愁煞穷书生,书生虽穷却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