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23日
北国周末-读书·旅游
03

戏老夫少妻联

望坡

老夫娶少妻,常被人所谑。例如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中,就有一则云:“浙中有年六十三者,娶十六岁女为继室,人嘲之曰:“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当。红绡帐里求欢处,一树梨花压海棠。”民国初年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也是如此。其原配夫人朱其慧于1931年逝世,六十一岁的熊希龄鸳鸯不独宿,老尚多情,遂衷情佳人。当时,复旦大学女教授毛彦文,美艳高雅,追求者多。其中的名教授、红学家吴宓(雨僧),追求最力,曾有诗云:“吴宓恋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知闻。”偏偏就在这时候,熊希龄插了进来。熊与毛二人一见钟情,便于1936年结婚。

当时熊希龄六十六岁,毛彦文三十三岁,大媒是朱庭琪。毛要求熊削须去杖,随即在上海结婚。此乃当时一大新闻。北平《晨报》有贺联云:

以近古稀之龄,奏凤求凰之曲,九九丹成,恰好三三行满;

登朱庭祺之庭,睹毛彦文之彦,双双如愿,谁云六六无能。

“九九丹成”,指新郎新娘的年龄之和。熊希龄字秉三,光绪进士。

暨南大学校长郑洪年为其作贺婚联云:

儿孙绕膝迎新母

乐趣婆娑看老夫

复旦大学的创始人,老教育家马相伯贺联云:

艳福晚年多,人成佳偶;

春光先日到,天结良缘。

熊希龄喜不自胜。定情之夕,割须去杖,填《金缕曲》以为定情词。词曰:“世事嗟回首。觉年年,饱经忧患,病容消瘦。我欲寻求新生命,惟有精神奋斗。渐运转、春回枯柳。楼外江山如此好,有针神细把鸳鸯绣。黄歇浦,共携手。求凰乐谱新声奏。敢夸云、老莱北郭,隐耕箕帚。教育生涯同偕老,幼吾及人之幼,更不止、家庭浓厚。五百婴儿勤护念,众摇篮在在需慈母。天作合,得佳偶。”其时熊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故有“教育生涯”、“五百婴儿”之句。

熊的贺婚联中,最有趣的就是毛彦文的同学陈昭宇了。陈家和熊家是世交,其贺联云:

旧同学成新伯母

老年伯做大姐夫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