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用改革发展维护职工的利益
——核工业二一一大队的民心工程
走进西安市灞桥镇北的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一一大队小区,建筑公司正在拆除两栋老楼房,小区居民高兴地说:“这是要盖新房子了”。拆除后,将在原址盖起两座新住宅楼,这一安居工程是大队民心工程的开始,也是这几年大队依靠职工兴队富民的具体做法。大队党委书记李孝国到内蒙古的一个勘查项目工地检查工作时,给在野外作业的职工传达了拆建1、2号楼和12号楼这个消息,职工激动地说,“大队给职工办好事,我们坚决拥护,我们一定坚守野外一线,干好工作。”
二一一大队组建于1956年,是一支具有近50年光荣历史的优秀核地质找矿队伍。老一辈铀矿地质工作者凭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怀着建设祖国原子能国防尖端事业的使命感,从城市搬到深山,足迹遍及秦、晋、豫、鄂、蒙等六省二区,为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了一定贡献。
核地勘单位长期受计划经济制约,而且原来是事业单位,现在要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难度太大了。诚如大队领导班子成员所说:“我们被封闭的时间太长了。”2000年属地后,他们抓住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给予的政策和机遇,立足本行业,继续承担国家公益性地质勘查任务。这几年先后在陕甘宁盆地、黄陵、内蒙古、榆林等地区开展铀矿地质找矿工作、地表伽马测量工作及放射性废渣治理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为国防事业和陕西的环境保护建设做出一定贡献。大队还从原来的战略性单一找矿到现在的多矿种地质勘查开发。先后在凤县、太白、周至、柞水等地区开展了金矿和铌钽矿等多种矿种的区调、普查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
全队现在有800多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1000余人,历史欠账太多,给大队的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但是,属地后的断腕之痛没有吓倒这些地质工作者,凭着老一辈留下的铀矿队伍光荣传统,干一项工程,树一个标杆,每一个工程上留下的都是核地质这个品牌。就是在大队最艰难的时期,还承担了省上一些公益性地质调查工程,先后承揽并实施了省内白河县、镇巴县、延川县、洛川县等部分县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为预防核治理地质灾害提供详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一个地调队员说:“给老百姓干活,心里舒坦,就是没钱也要干漂亮,国家要我们做什么,就是要关键时刻起作用。”就是这样的一支地质队伍,不管在什么时期,都是满怀着对国家的激情。
科技人员常年在野外从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顾不上家庭,照顾不上父母和孩子,不少人员至今连基本的住房问题也没有解决,但是他们没有抱怨过。小区内的两座楼房因是70年代的建筑,已经成了危楼,里面住着144户人。领导班子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后决定,虽然单位经济很紧张,但不能拿职工家属的生命开玩笑,必须尽快拆除老楼,修建新的经济适用房。通过安居工程,稳了人心,暖了人心,要职工有个盼头,最近大队又决定再盖一座12号住宅楼,解决剩余职工的住房问题。
大队长高利鹏说,不发展肯定是死路一条,现在只能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等国家事业性勘查费没有了再去改革就晚了。大队在“十一五”期间就是要全面推进“321”工程发展战略,努力使地质勘查开发、工程建设和第三产业成为三个经济增长板块,争取一切可能争取到的扶持政策、项目和基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内外部工作积极性,朝着小康和谐的目标努力奋斗,这也是二一一大队所有职工的心愿。
发展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唯一手段。不管怎样,大队最终是要向前发展的。但是摆在面前的困难很多,核地质工作性质十分单一,国家扶持资金不足,设备老化,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致使人才引进难度较大。面临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大队从加强基础管理做起,深化改革,出台多项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开发,开展联合勘查开发,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相信通过新一代核地质者的努力拼搏,核地质事业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本报记者 张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