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百姓“鼓与呼”
□文/吴万哲
“赤子情深”系百姓
时下,出书热。但鲜见有专写平民的。打开明洲先生《赤子情》,农民工、环卫工、“抓贼个体户”、“鸡会长”、“西瓜王”……却扑面而来。这本书,正如编辑者在封面所“广告”的;“百姓记者,写给百姓的书。”读罢此书,诚如斯言矣。
为名人立传,自己可以沾光;给权贵鼓吹,还可得点好处,而要写百姓,写凡人,不仅没啥“油水”,有时怕连口水也喝不上,还要遭受不必要的麻烦。可“杨记”却这样做了,正月初一,他访环卫工人,五一长假,他下井采访煤矿工人,国庆他又去拜见“流泪的英雄母亲”……而且数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寻访英雄模范,追踪“见义勇为”斗士,聚焦职工生存,讲述百姓故事,用脚板丈量三秦大地,用秃笔杆写人间正义,留给世人的,便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姓的书。
写百姓,要有一种精神,为百姓鼓与呼,更要有一种胆识,他这样做了,而且很有卓绩。
“新闻创新”新收获
在我国,新闻界长期盛行“一元主题”,作品大多“假大空”,有的甚至阉割新闻本质,隐瞒事实真相,深为读者所怨愤,新闻创新,便是每个新闻人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明洲先生尝试“多元主题”,多角度,深层次,关照新闻事件中的人和事。他“歌功颂德”,但却不回避“存在问题”;“曝光阴暗”,但不乏“讴歌”之笔。力求把人生、事件、生活的原生态,活脱脱呈现给读者,客观,公正,真实,使本来尚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更加血肉丰满,充满厚重感、时代感、立体感。如《英雄血,慈母泪》、《豆腐脑闯京津》等大量篇什,即是如此,特别是“民工篇”,作者手中的笔,宛似一把精妙的手术刀,淋漓尽致地解剖了这些“准城市人”的生存,读来使人感慨良多,深思不已。
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是新闻人的永远追求。《赤子情》在这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收获,可喜可贺。
“陈闻”更比新闻新
一篇新闻写了26年,这恐怕在中国新闻史上也是罕见的吧?这就是该书压卷之作《发自穷乡僻壤的惊雷》。
26年前,作者写了一位渭南农村青年“文革”中进京“上书”中共中央的故事,然而为其平反昭雪的大会开了,人也被从牢里放出来,他写好的稿子却只字发不出来……26年后,临界退休之年,才当作一笔“文债”得以尝还。
读这样的“新闻”,我们只有无尽的慨叹,除慨叹当事人命运的多舛外,更多的慨叹我们的新闻……
写好新闻不容易,把“陈闻”写成新闻更非易事!没有思想的人,是不会放眼几十年前的“陈年旧事”的;没有毅力的人,也不会几十年如一日去追踪一个普通百姓的;没有乐为百姓“鼓与呼”精神的人,更不会去做这种“吃力不付好”的事。令人惊叹的是,这个集子还搞了一个“相关链接”,把多年前采写对象的今天抖露出来,使人不仅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新闻”,更让人对他这种执着精神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