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21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焦点话题·文化视野 靠什么解决“穷人太穷”的问题 床上能培养出“干部”吗 和谐社会需要民间组织大发展 时事点评 巴金留给我们什么 “世态炎凉”续说 该不该为急流勇退者鼓掌 限用方言对么

当前版:第A2版:北国周末-焦点话题·文化视野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焦点话题·文化视野
02

“世态炎凉”续说

·屈超耘·

十年前,《西安日报》发表拙作《世态炎凉说》后,一位官职不低但却离休的老领导来信:你说世态炎凉是千古以来的社会常态,劝去官者正确对待“门前冷落车马稀”的问题,很对。但是,世上确有那些溜红灭黑之徒,不批批他们,情理不通。你的文章只责怪为官者,是不公道的。细思量,这位老领导的话也是有道理的。从古至今溜红灭黑的小人,确实大有人在。他们心奸、眼尖,整天价思谋着钻营奔走,走上官路线。某某居官了,那怕是低他三辈,也可以憨着脸皮叫爷;一旦人家下台,他的脸立马就变。十分钟前还叫“干爹”,十分钟后就瞪眼装不认识。更有一些坏中之坏,不特立马和下台者疏远,还会干起落井下石的勾当。此一档人物,全是些唯我主义者,奉行的是有奶就是娘的哲学。正因为社会上有这等“不是东西者流”,才使得人们更加崇敬那些身端心正的老实人,觉得他们可交,可信。然而,事情却怪得很。尽管世人在理论上都明白忠义直正之士值得尊敬,阿谀奉承之徒令人齿冷,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又总是前者交华盖运,后者备享荣光日。特别是一些大奸大狡之徒,路人皆知其毒如蛇蝎,可在当官者的眼里,美如天仙,万般妩媚。只有当权势者们倒霉时,才会领悟到从前的“亲人”却是青面獠牙的厉鬼。可惜,当他们从恶梦惊醒过来时,才发现一切都晚了,跟不上了。说来也是一种宿命。对于那些溜须拍马的小人,不管是历史书籍还是小说戏剧,批判得够狠了,读者和观众在读书看戏时,也无不受到警示。然一旦自己处于权势位置,却把那些警示忘得一干二净。好像是历史老人故意为他们设置了一个怪圈,使你像患上健忘症似的,钻了进去说什么也走不出来。于是,我又记起了十年前拙作《世态炎凉说》里举的那两则古代故事:“廉颇为赵将,宾客尽至,及其罢归,宾客尽去。后复为将,客又至。”“孟尝君为齐相,宾客尽至,及其罢黜,宾客尽去。后复为相,客又至。”令人不解的是,廉、孟诸人虽然“宾客尽去”时,都省悟到了“尽去”者都是势利小人,可在他们“复将”和“复相”后“客又至”时,那从前的切肤之感,就又奇迹般地消失了。可见当权者喜欢他人的阿谀奉承,则是一种难以治愈的顽症。十年前给我写信盼我续写世态炎凉的老领导,意在鞭笞趋炎附势之徒,其情可嘉。可我写着写着不觉间就跑了题,把主要责任追到当权者身上,只好中途搁下。直到昨天晚上,灯下读清代大文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深受一段短章的启发,便又重新拿起了笔。其文云:冥府内,“讼者如织,冥王左捡籍,又执笔……忽前辈某公威服入,冥王延坐,问讼何事?则诉门生故吏之辜恩,所举凡数十人,意颇恨恨。冥王颜色似不为然,俟其语竟,拱手曰:“此辈奔兢排挤,机械万端,天道昭昭,终罹冥谪。然神殛之则可,公责之不可。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藜蒺者得其刺。公不闻乎,公所赏鉴,大抵附势之流。势去之后,乃责之以道义,是鉴冰以求火也。公则左(错)矣,何暇尤人。某公怃然久之,逡巡而退。”纪翁英明,一下就点到了问题的要害。趋炎附势的“不是东西者流”,固然可恶,须要谴责。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严肃指出,此辈之所以代不乏人,根子全扎在纪翁所说的“某公”们身上。正是“某公”们的代不乏其所好,这才使得心奸眼尖的小人谬种不绝。老天爷,我怎么写着写着又把责任归到当官的身上了。看来天道不可违,我也就只能这么写了,敬请我的老领导谅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