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为急流勇退者鼓掌
——观戏剧《大云寺》《牛县令传奇》有感
·王新民·
近日欣逢第四届陕西省艺术节,连观了新编花鼓古典剧《大云寺》和新编秦腔古装喜剧《牛县令传奇》,过足了戏瘾。二剧演出过程中,不时赢得阵阵掌声,尤其是剧终时,使演员特别是主要演员的谢幕长达数分钟,令人感动。但感动的同时却不免有一些遗憾,那就是二剧几乎相同的结局:太守和县令辞官归隐,使人连连叹惜。
一叹好人难为官。《大云寺》中的商州太守是个有官德操守、有情有义之人,他奉旨毁大云寺,不得不毁,却苦心冥想出折中之策——毁上寺保下寺,获丢卒保车之效;面对小尼文惠舍身护寺救人,在情与礼、是与非的较量中撞击出他一腔豪情正义。为保护文惠及其爷爷不惜丢乌纱帽,上下周旋、左右为难。相比之下,七品芝麻官的牛县令更可怜,他既想为民办事,又想升官,马知府还以举荐他升官为条件,逼其瞒报灾情;牛县令既想救民,又怕得罪马知府,正在两难之际,又被卷进辨认真假皇太子的案件中,牛县令一心想辨认出真皇太子,让其体察民情,开仓放粮,又想借机显示他为官的水平,受到真皇太子的赏识,圆苦盼多年的升官梦。不料,一番精心设计的考太子,却真假颠倒。牛县令认真、谨慎地犯下了一个连他自己也搞不明白错在何处的“大错”,困惑、煎熬之时,受到真假皇太子开仓放粮恩泽的百姓抬石匾前来叩谢皇恩,赞扬牛县令“勤政爱民”,牛县令无比愧疚。
二叹好官难长久。按说商州太守保寺护民,牛县令开仓放粮,做的都是父母官应该做的事,有的是本职本责,有的是合情合理的有识之举,但却与旨令有违,也与上司的想法不合,尽管旨令掺杂政治斗争无情少理,但为官的难抗君命,只能绞尽脑汁,周旋应付,“欺”上“瞒”下,独自承担责难,最终负荷不起,弃官归隐,从而解脱了自己;牛县令不比商州太守,山高皇帝远,尚可“欺”上“瞒”下,他人微言轻,既得罪不起上司及其眷属,也不忍瞒报灾情和难,便委曲求全,赢得太子的加官,但身心憔悴的他还是辞官不受,卸任归田,从而使自己获得了自由。
三叹结局令人悲。过去凡结局皆大团圆的程式化固然要不得,但如今皆以悲剧收场也不尽合情合理。从情上讲,一是要符合剧情发展的逻辑,比如牛县令自始至终一直想升官,最终升了官,但却出人意料地辞官不受,有些不合剧情发展的必然逻辑;二是要合乎人性世情,而商州太守和牛县令有胆有识,敢做敢为,积极进取,德绩俱佳,为何虎头蛇尾,突然心灰意冷,看破红尘,令人不解。从理上讲,官总是要人做的,好人不做官或半途而废,岂不是主动让位那些无德无能的平庸之辈或好巴结逢迎之流,因而是不大合理的,也是不大合时宜的,起码是不应该提倡的。因此,笔者以为对急流勇退者是不应鼓掌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