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10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新闻 陕西煤矿的“定时炸弹” 构建“神话” 图片新闻 黄河大桥两主墩封顶 农高会决战第五日 图片新闻 香实在是香 图片新闻 学生专家 牛

当前版:第A2版:企业新闻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企业新闻
02

构建“神话”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向百亿产值冲刺

事实上,业内对陕鼓一直存在许多的“质疑”,可这一次的“质疑”更大,这缘于他们提出要用3至5年的时间,做年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而2004年,陕鼓才实现了年产值20亿,2005年陕鼓的目标是实现年产值25亿,这么算来,陕鼓得在短短的5年中再增加75亿。这样一家企业能在短短五年时间实现百亿产值的目标吗?带着解疑释惑的心态,记者来到陕鼓。

抓紧市场的手

按照陕鼓提供的资料称,陕鼓的裂变式发展主要得益于他们称之为“陕鼓模式”的营销战略:

一实施专业化销售,大力开发六个细分市场,特别是维修检修、备品备件和国际市场,取得成效。2004年备件、维修市场订货达1.2亿元;国际市场订货突破1千万美元,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实施工程成套战略,逐渐摆脱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旧模式,开辟一条从“拼体力、设备、资金”走向依靠知识、智力与科技的高端发展路子。宝钢上钢一厂TRT项目是陕鼓第一次承揽的工程项目总承包。卖产品只能拿到600万元的主机订单,但是通过系统服务带动最终签订了3000万元的配套合同,一下把市场扩大了五六倍。陕鼓的外配套产值比例因而快速增长,2004年已经占到总产值的46%以上。——有选择地与各方合作者建立市场战略同盟关系。按照尊重市场、互利互惠、信息共享、长期稳定的原则,陕鼓目前已与莱钢、新余等10家重要用户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用户近四年来在陕鼓的订货量占到其四年订货总量的11.94%,实现了陕鼓和用户的双赢。然而再好的营销战略,也得依托市场变化!

据知情人士透露,2004年的陕鼓少了些许春天的气息,因为在这年年初,陕鼓人还在为江苏铁本下马发愁。一来担心市场萎缩,二则是铁本当时在陕鼓有2亿多的订货。

随着国家对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行业加大了调控力度,给陕鼓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有几亿元的项目出现暂停或者是退货的现象。

如何避免宏观调控对陕鼓产生的不良影响?

实际上,从2003年下半年说起,在陕鼓主导产品市场——冶金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陕鼓提出了“市场中心转移”的战略,果断向石油和化工领域转移。

在这种大战略的策动下,陕鼓的触角逐渐深入了新领域。相继与石家庄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签署EZ35供货合同,这是陕鼓制造的首套全部国产化富气压缩机;并与西安惠大化学有限公司签署了通风机供货合同,使陕鼓首次进入了特殊化工材料领域;还与青岛荏原环境设备有限公司签署通风机供货合同,使陕鼓首次进入垃圾焚烧发电装置领域。

抓住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陕鼓在短短4年中创造了一个看上去很完美的“神话”:连续4年来,陕鼓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创同行业之最: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以72%、112%和165%的速度递增,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4.4亿元,这是1968~2000年33年产值总和的2.6倍,2004年的利润超过了3亿元。

增长中的隐忧

陕鼓4年创造的奇迹,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5年陕鼓会创造出更完美的“神话”,或许到2010年真能实现百亿目标;但事实真能如此吗?

根据风机行业的历年分类相关统计资料,预测离心式压缩机2005年的产量为160~180台,到2010年预计为200~210台;轴流压缩机2005年产量为26台左右,到2010年预计为36台左右。

风机行业需求量有限,而国内、国际行业强企纷纷采取了行动,陕鼓凭什么能瓜分到那么“大块的蛋糕”呢?

目前来看,陕鼓主要凭借两大法宝来实现。一大法宝是: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陕鼓牌轴流压缩机。过去,我国轴流压缩机市场全部由外国公司垄断,而今陕鼓生产的轴流压缩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95%,并出口印度、苏丹、伊朗、巴基斯坦等国。

另一个法宝是:TRT产品。TRT产品诞生初期,我国的高炉能量回收装置全部依靠进口,主要来源是日本。目前占到国内市场90%以上的份额。但这两大法宝能够一直顺应行业形势的发展吗,显然市场给陕鼓提出了一道难题。可局外人或许没有想到,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陕鼓人去解决。在陕鼓工厂区参观,条幅警句比比皆是,但粗糟的甚至可笑的词句就可反映出陕鼓文化层面上的肤浅,比如“陕鼓人面前没有困难,困难面前有陕鼓人”等一类。比文化的浅薄更可怕的是一流人才的缺失。据了解,尽管四年来,陕鼓所有的骨干员工无一人流失,而且还有倒流的现象,即以前出去的员工有些已申请并被批准回来工作了。但客观上说,陕鼓地处临潼区,离西安市仍有一定距离,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招收一流人才有一定的障碍。

除了人才问题外,陕鼓与国际同行业“高手”相比,还存在技术和管理落后、机制不够灵活等劣势。观念和认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很少研究市场的需求,缺乏对市场的认识。而且作为一个企业,要更多地思考对资源的认识与配置,而不是抓住了一个市场机会,就加大力度投入人员、机器等基础设备,等到都投入到位时,可能市场已经被别人所占满了。

盘整迈向目标

正因为清楚自己的这些弊端,陕鼓把2005及2006年定为盘整期,要相应地调整步伐,保持比较合适的速度发展,储存实力,以求有更大的突破。

显然,在丰年盘整的同时,陕鼓已向目标发起了总攻。今年6月25日,山东德州华鲁恒升公司董事长杨振峰与陕鼓集团董事长印建安签订了4.8万空分装置配套压缩机组供货合同,这是陕鼓进入空分新领域拿到的最大机组项目。据了解,去年只有5%的销售收入来自国际市场,而今年陕鼓将扩大国际市场,争取实现占到10%左右的销售收入。但这只是个陕鼓人认为非常小的数字。未来一段时间内,陕鼓将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国际市场,争取实现占到销售收入的40%~50%。

结合国际先进经验,陕鼓提出了建立虚拟制造企业的发展思路,全力构建“中间小(精)、两头大(强)”的哑铃型企业。在整合自有生产资源的基础上,将生产过程进行分解,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市场开发和服务,其他则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购买最专业的企业提供的专业化零件、专业化服务来完成。

据了解,陕鼓专门派人对配套企业进行培训,监督管理等,使其适应陕鼓的发展。种种迹象表明,陕鼓正在为创造又一个“神话”发力!

本报记者 刘公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