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24日
综合新闻
02

铜川掀起“治污”风暴

铜川新貌

铜川是我省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铝业、煤炭、水泥是铜川的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在铜川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三大支柱产业又是铜川环境污染的三大根源。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和谐铜川,不断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整治环境污染便成为铜川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头等大事。

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铜川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照老百姓的意愿,举起“治污”重拳,直击包括水泥、煤炭和铝业三大产业在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掀起了一场治理环境污染“顽疾”的风暴。

重拳之一:关闭污染小企业

在三大污染根源中,水泥工业的污染是造成铜川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罪魁祸首”。据铜川市环境监测数据表明,2003年,全市水泥粉尘排放量为6.3万吨,废气排放量273亿标立方米,分别占到全市排放量的97%和61%。在对水泥污染治理中,“依法坚决关闭立窑,限期整改旋窑”便成为治理的首要目标。2004年,铜川市对水泥污染严重的川口地区的9条水泥立窑依法进行集中拆除,2004年铜川共关闭了6家小水泥生产企业,拆除关停了18条立窑水泥生产线。今年,他们又关闭了210国道沿线的陕煤建司水泥厂、耀州水泥厂、西北耐火材料厂等立窑生产线。这些水泥污染企业的依法关闭,改变了铜川的大气环境,昔日“煤城”那种“四处冒烟、粉尘乱飘”的景象不见了。

此次,铜川治理污染依法关闭小污染企业的力度很大,使一些原来存有侥幸心理的企业也打消了观望的念头。他们除关闭小水泥企业外,对凡是没有整改希望不能彻底治污的其他企业也进行了依法关闭。

重拳之二:发展循环经济

全方位地治理污染,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铜川市在治理三大工业污染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关了之,而是采取“关小上大,综合治理”的方式,利用循环经济的观念,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支柱产业,从而达到了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的“双赢”效果。

截至目前,铜川市共关闭了9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又用新工艺改造提升了两条大的水泥生产线。日前分别有声威集团和秦岭水泥集团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点火投产。在今年底前,陕西药王山水泥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也将投产。这三条生产线都是采取国内最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和设备,没有粉尘污染,而且还能把产生的粉尘收回利用。这是铜川市用循环经济的方式“治污”的典型例子,三条新的水泥生产线年生产能力有500万吨,占到全市水泥生产能力的50%,达到了“水泥企业数量减少,工业总产值不减反而增加”的治理目标。铝业治污同样采取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老企业的方式。铜川鑫光铝业公司投资1.8亿元进行环保技改,把全厂379个自焙槽全部改为预焙槽,使铝电解过程中烟气含氟浓度下降了99%、粉尘浓度下降78%,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重拳之三:向传统挑战

铜川是我省煤炭生产基地,一到冬季,铜川市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习惯用煤取暖,市区煤烟污染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在今年,他们以创建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和清洁能源试点示范城市为目标,敢于向传统的生活习惯挑战,下大力气对城区煤烟污染进行治理。一是突出抓好燃煤锅炉的治理,制止居民散烧烟煤,计划治理企业用燃煤大锅炉33台,目前已完成14台,其余正在抓紧治理,有关方面人士表示,今年底一定要完成拆迁烟煤锅炉工作。二是加强煤的源头管理,严格查堵煤源。环保部门会同交警坚持设点和巡查,严禁无证运煤车进入市区。三是对城市周边的煤场进行整治,积极引导企业和居民用天然气,并通过集中供热解决习惯用煤的问题。

“治污:’风暴地掀起,为铜川的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铜川的工业经济发展也正从高污染、高能耗型向节约、环保型的新工业化迈进。但对铜川这个传统的重工业基地来说:“治污”仍是一个难言的话题,他们要在几年内彻底治理几十年带来的污染,的确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本报记者 阎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