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神舟腾飞的动力
——航天六院自主创新纪实
(上接一版)近年来,六院在抓好航天型号的研制生产任务的同时,着眼长远发展,将目光瞄准航天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制订技术发展战略,以精兵强将投入预先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数字,助推希望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浮出水面,卫星发射也迎来高峰。对六院而言,接踵而来的重大挑战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繁重的发动机设计、生产、试验任务。
从那时开始,六院就开始打造发动机设计、生产、试验的信息化、数字化平台。科技人员对长征系列发动机研制全过程、技术状态、各组合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梳理,建立了发动机组合件数据库和故障模式数据库,发动机设计全部使用计算机完成,发动机试验可以使用计算机仿真。
六院在创新发动机研制生产平台上的大量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设计、生产效率提高到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大大节约了成本,“数字化”让六院尝到了甜头。
数字化设计、数控化生产、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六院人正是通过精心打造的数字化平台,搭上了不断提速的信息化快车。
人才,提速发展
谭永华,航天六院院长兼党委书记,42岁。作为六院的掌门人,这位从一名普通的发动机设计人员成长起来的“少帅”,几乎发动机的每一个部件他都了如指掌,发动机研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能如数家珍。
段增斌,长二F火箭副总设计师,43岁。作为载人航天发动机设计师系统的领导者,他曾无数次深入产品研制生产的第一线,做到眼见为实;曾无数次在重大问题决策面前,镇定自若,从容面对。
张勇峰,技术工人,34岁,航天科技集团最年轻的特级技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航天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持有者。数控车床异形零件加工的一手绝活,使他多次受命于压力之下,建功于平凡之中。
目前,在航天六院,像谭永华、段增斌、张勇峰这样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就成为管理、技术、技能带头人的不在少数。据统计,航天六院目前的科研生产骨干大部分是1982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
在实践中压担子,用航天事业锻造人才是航天六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六院规定,在进行预先研究和申报研制课题时,规定课题组35岁以下年轻技术人员必须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在部分经营管理岗位实行岗位竞聘制度和考核制度,鼓励不断创新,实行优胜劣汰;通过见习制、助理制、导师制、师徒制等方式,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青年科技和管理人才提前选拔任用;开展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十杰评选,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让青年扮演未来发展的提速尖兵。
用企业文化凝聚人才,用航天事业锻造人才,用科学机制开发人才,用良好环境吸引人才,六院运用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推动了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发展。 (殷秀峰 沈利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