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南要做旅游大“蛋糕”
今年11月初,由北京中科院专家牛亚菲等一行对商洛市丹江文化旅游长廊的规划进行户外踏勘,这标志着陕南又一生态旅游项目启动。
近几年,随着西康铁路、312国道等的建成和拓宽改造,加上西(安)汉(中)、西(安)安(康)、西(安)合(肥)等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地处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作为西安的“后花园”,抓住西部大开发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商机,依托西安这个巨大的客源市场,积极发挥陕南山水旅游的优势,大力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争相把陕南绿色生态旅游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看谁跑得更快
秦岭山脉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我省秦岭以南的三个市的青山、绿水、奇峡、幽洞等旅游资源对西安以及西北地区的大城市的居民有着强烈地吸引力。
然而,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使陕南的旅游优势在“绿水青山枉自多”中,让西安的人望山兴叹。西康铁路运营以来,安康到西安仅仅需要4个小时,汉中到西安也比过去缩短了5个小时左右,商洛的柞水到西安仅需1个小时。路程的缩短,拉近了陕南和西安的距离,从根本上推动了三市的旅游开发事业。
在同样的交通条件变得畅通的时候,就看谁在旅游产业开发上跑得快。近几年,安康依靠西康线带来的客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三市中先得先机;汉中的传统旅游在稳步前进;商洛相对在旅游方面起步较晚,但呈现出短时间发展较快的势头。
在陕南三市争做绿色生态旅游这块“蛋糕”的同时,秦岭北面西安的长安、周至、户县,宝鸡的眉县等县区也把自己当成西安的“后花园”,来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秦岭生态旅游区,这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要分割秦岭绿色生态旅游这块大“蛋糕”,就看谁在机遇面前跑得更快。
合力开发
从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旅游景区开发等方面看,陕南三市的气候条件大致相同,使得他们在“绿色陕南”的开发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在具体的旅游资源上又各有特色。
商洛鲜明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所形成的溶洞群,使商洛有“西北一绝”的柞水溶洞,还有山阳月亮洞、洛南玉虚洞;商洛山高谷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峡谷,比如近年开发的金丝峡,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汉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和摩崖石刻,还有古汉台、张良庙、武侯祠等;南湖等自然风光旅游区等也成气候,相对来说汉中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山水旅游资源较多。
安康境内水丰林茂,以汉江为中心的陕南山水旅游带已兴起,用青山绿水大赚了一把。况且,安康在西康线通车时就提出了建设“绿色安康”的口号。
面对同一块“蛋糕”,三市在加快生态旅游方面都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回报。
据统计,去年,汉中旅游接待526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7.4亿元;今年1-8月接待游客380万人次,创收入5.32亿元。安康去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创综合收入3.52亿元;今年1-8月接待108万人次,创收入3.46亿元。商洛去年接待游客66.5万人次,创综合收入1.33亿元。相比之下,商洛市的旅游开发工作相对落后,但目前,三市分食陕南生态旅游这块大“蛋糕”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再建成2000公里的高速路,投资近千亿元,西(安)合(肥)、西汉、西康等连接陕南三市的高速路都要建成通车,通往陕南的道路将更发达,也会加快陕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新的机遇面前,是相互竞争,还是合力发展,把陕南生态旅游这块“蛋糕”做大,是摆在三市决策者面前的一个共同话题。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