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恶势力正在渗入来成年人
少年五街帮
11月底,温州市苍南县政法系统的公务员们忙得不可开交:涉案160多人五街帮的成员,将要陆续接受审判。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温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恶势力团伙,帮主居然年仅16岁,而帮会成员中,有五分之一未满16周岁。
这个少年帮主在苍南被形容为恶贯满盈。从2004年4月以来,在苍南灵溪镇,这个犯罪团伙绑架、强奸、抢劫、盗窃、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猥亵妇女、聚众斗殴、殴打他人,作案200余起,搅得整个灵溪鸡犬不宁。从这一案例,带给我们许多不得不思考的社会问题。
低龄化趋势明显
在2005年上半年抓获的作案人员中44.7%是10-25岁青少年。这个现象在抢劫、抢夺等暴力案件中更加突出。2005年上半年,75.8%的抢劫案件和73.1%的抢夺案件是10-25岁的青少年所为。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抢夺和伤害这四类犯罪。在16-17岁青少年罪犯中,85.1%涉嫌上述四种犯罪;在14-15岁青少年罪犯中,92%涉嫌这四类犯罪。
青少年走向犯罪的规律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周长康曾总结出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律: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由单差生发展到道德、功课都差的双差生,进而结帮成伙或逃学,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而违法犯罪;从娇生惯养到称王称霸到行凶打人;从被歧视、虐待而行凶报复,或被遗弃而流落街头,被坏人教唆而犯罪;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盗窃抢劫;模仿影视里的暴力和色情镜头,从好奇到偷尝禁果而违法犯罪等等。
可怕的高辍学率
根据2002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在未成年人犯罪群体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6%,而初中没毕业的占到了47.3%。另外一点是身份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城市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等群体。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的数据显示,闲散未成年犯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1.2%。毫无疑问,如果把更多的学生留在课堂里,而不是成为社会闲散人员,他们走上犯罪乃至被恶势力渗透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重新找回道德底线
曾主编反映青少年问题的《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一书的皮艺军教授,将矛头直指价值观。他认为,现在中国社会的一些地方,道德处于一种在社会学里被称为“失范”的状态中,就是一种价值观的迷失。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处在比较功利、浮躁的状态下,道德的基础没有摆正。“成人社会中出现的道德和价值迷失,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行为准则,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因为需要成年人做出表率,我们的社会要对青少年的成长真正负起责任。”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