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石油的发展历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对延长油矿管理局这张全国各省都无法再拥有的石油开采“牌照”的几近可能的利用——
陕西石油新布局
12月初的延川县永坪镇,空气干燥而寒冷,昏黄的阳光照在空寂的街上,一辆辆油罐车疾驰而过,永坪炼油厂排气管上废气燃烧的火光显得异常明亮而温暖。
这个距延安市以北72公里处的小镇,作为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大本营,与想象中的热闹迥异,处处弥漫着不事张扬的低调。
低调,似乎成为延长石油的行为法则!
2005年9月14日是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长油矿管理局)重组的日子。这家主营石油行业,有400多亿资产,集石油勘探、开采、炼制、化工、销售、运输为一体的大型石油企业的成立仪式,没有中央部委人士参加,也没有主要同行企业的参加。
低调的背后,是延长石油在面对利益格局时的生存法则!
石油格局
延长石油的采炼规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仅有6.5万吨,但是在短短20多年里就增长了100多倍。梳理延长石油百年发展史后不难发现,这一发展之谜的背后是:
政策扶持,领导关怀。党和国家对陕北老区人民的关爱,在支持陕北石油开发的各项政策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多元开发,持续壮大。1985年,按照“旧井垫底,贷款起步”的原则,“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故乡延长县,利用延长油矿划拨的19口旧井垫底,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办石油开采企业——延长县王家川石油钻采公司。之后,采取“计划单列、产量统算、成绩归矿、效益归县”的办法,延安和榆林有关的县区也相继成立石油钻采公司,并逐步壮大。
近20年间,延安的10个钻采公司和榆林的4个钻采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多元开发,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底,清理整顿后的钻采公司已形成42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占到了陕西地方石油企业原油总产量的58%以上。绝大多数钻采公司成为当地的财政支柱。
公司模式,借梯上楼。1994年开始,以模拟法人、内部银行、二级核算为主要特征的“油公司”模式在延长油田全面推开,老油田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大锅饭”,初步形成了分类承包、分灶吃饭的局面。
在原油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炼油加工也不断发展。形成了延长油矿及其永坪炼油厂、各县钻采公司、延安炼油厂、榆林炼油厂和七十年代进入陕北开始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的长庆油田等多方共存的局面。
作为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以外惟一具有石油开采权的地方石油企业。延长管理局一直低调地存在着,隐在深山少人知。
1990年代后期,勘探发现,陕甘宁盆地油气储藏量为190亿吨。而2003年9月,国土资源部宣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矿物能源基地——在这个占地达37万平方公里的盆地里,石油总资源量达到85.88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10.7万亿立方米、煤炭的储量则高达3667.08亿吨。其综合能源折算当量达到世界第一。
在此背景下,2004年陕西省完成原油产量1308万吨,一年中曾7次刷新月产记录。在全国12个年产百万吨以上原油省(区)中居第四。
同时,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曾经度日维艰的陕西省地方石油企业,如今个个变得雄心勃勃。同样,市县石油企业们也不示弱。在去年陕西地方石油企业生产原油720万吨中,其中由14个区县石油企业生产的原油为400万吨,占据了55%的比例;而在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上缴税金和实现利润中,所占的比例甚至更高。
石油重组
按照《陕北石油企业重组方案》(以下简称:《重组方案》)规定:新成立的延长集团将统辖陕北(实际上是全省)包括勘探、炼化、销售等所有的石油企业。公司除了将原来陕西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延长)旗下的延长管理局、延炼集团和榆林炼油厂等所有资产装入外,还将要把延安和榆林市辖下的14个区县的所有地方石油勘探开采、炼化、销售和运输企业,全部纳入新公司统一经营管理。
重组后的延长石油集团为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独资企业。重组后的各石油企业实施“政企分离”,产油市、县政府将只作为出资人,享受按股份取得收益的权利。
此次重组,延长石油集团将与延长油矿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也就是说,今后延长石油集团下属企业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只要经过国家的区块登记,就是合法合规的开采。
陕北地区的地方原油产量1980年以前只有两三万吨,1985年也只有10万吨,但在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到了720多万吨。
专家指出,陕北地方石油企业的成功在于,他们能够耐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开发这种规模分散、质量不高、产量较低的“低效”油田。在投入上,它们一方面加大新区块的投入,一方面在老区块上锲而不舍并连获佳绩。仅延长管理局每年新增地质储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先后发现了12个新油田,目前登记的储量突破10亿吨,探明储量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0位。
在勘探技术上,陕北石油以“土洋结合”的方法,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探索特低渗油田开发的新路子,使油田采收率提高到26%以上。而通过全面推行投资小、占地少的“反九点”法注水开发模式,使得油井管理和运输更为集中,减少了土地征用和资源浪费。经济、环保的双重效益也得到了提升。
石油视野
重组后的延长石油的目标是成为集石油勘探、开采、炼制、化工、销售、运输为一体的大型石油企业。从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到海外“走出去”的战略。
作为中国惟一的地方石油勘探开采企业,延长石油的产业特点在于集中力量开发“低品位”石油资源。
所谓“低品位”油气资源,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质量不高、产量较低的油气田,其特征是天然生成的品位不高,包括低渗透油层储量以及重油、稠油等。
截至2003年底中国探明的石油储量中,低渗透油层以及重油、稠油占了50.9%,其中大约有40亿吨没有动用,约占累计探明储量的1/5。这些储量如果动用一半,5年之内可增加20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相当于全国原油年产量的近1/8。
陕北属于典型的低饱和、低渗透、低产能的浅油层油田,曾有专家称:陕北的石油开采是“磨刀石”里取油,“鸡肋骨”里挑肉。开发难度之大,效益之微可见一斑。而经过几年发展,延长石油逐步摸索出一条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模式。
如果延长石油顺利完成重组,将目前散落在陕北的十四家县级钻采公司并入集团,那么,依据2004年的数据,整个延长石油的原油生产能力将可达到820万吨,原油产量达到720万吨,位居全国陆上油田第六位。
延长石油长期对于低品位油气田的“精耕细做”,让它在这一技术领域得到了独特的话语权。除去上游的技术研究、勘探,延长石油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下游产业链(炼制、化工、销售、运输)的整合,尤其是对炼化环节的整合。
在炼化环节,重组前的延长油矿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燃料油、成品油生产体系。延长石油总经理华炜介绍,去年整个集团加工原油721万吨,在延长石油集团重组完成后,集团内部将有三家炼化企业,分别是延炼实业集团公司、延长油矿永平炼油厂及榆林炼油厂。因此,将这三家炼化企业进行整合,发挥规模效应已成为新成立的延长石油集团必然的选择。
实际上,做大炼化对于延长石油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在于可以解决原油的“出口”问题,也就是说可以将自己开采的原油直接转化为成品油。毫无疑问,延长石油集团目前最期待的政策莫过于明年的成品油批发开放,到那时,延长石油将成为三大石油集团之外唯一的有原油生产及加工能力的成品油批发企业。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