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6日
北国周末-读书·旅游
03

遭遇毛边本

·高信·

日前,去一家大型图书馆,想找几本民国版旧书看看。民国版图书的出版距今近六十年了,年龄也是宝贝,有资格进入文献阅览室,作为特藏了,是不能轻易示人的。要示人,就得掏钱。行情如此,只能认了,虽然是在公共图书馆,虽然那买书的钱也少不了也有自己纳税的一部分。于是随便借出七本,即刘剑波的《一条鞭子》、丁玲的《一个人的诞生》、《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于伶的《大明英烈传》、《长夜行》、许钦文的《一坛酒》。其所以看民国版书,只是想赏赏封面图样。前六本书,没有封面,连内容也不完整。书颇与人同,书一老,也就成了这样一付可怜巴巴的模样。七零八落,无法卒读;齿脱发落,更无法欣赏。只有许钦文先生的短篇小说集《一坛酒》尚算完整。此书由北新书局出版于1930年,毛边本,重磅道林纸印制,封面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陶元庆。许钦文对元庆的手泽亦极看重,特意在扉页后另留一页,仅印“陶元庆先生设计封面”一行字。《一坛酒》入手,细看之下,却大大令人泄气:原来的三面毛边,已被悉数割去。割者,以小刀慢慢锯去之谓,并非印刷厂按规矩裁切,还讲究留一点天头地脚。鲁迅先生当年形容切边书像剃去头发的和尚,光秃秃的,失却了生气。其实我看那也比这割去头发美一些,起码干净。毛边书的丰采是无由得见了,那就看陶元庆的封面图案吧。可惜的是,这封面的五分之一被牛皮纸死死糊上,连图案也未能幸免,失望之外,更让人心疼啊!

我有几位藏书家朋友。我看他们入藏的民国版图书,尽管书貌不整,也不加修饰,毫发不让有失,且一律以玻璃纸袋护装,视若珍璧,轻易不肯示人;我也见过拍卖场上,民国版图书,价格飙升,令人咋舌。我当然理解物稀为贵和物繁即贱的道理,但不能再生的图书总非一般之物,图书馆此类藏品自然多有,但多就可以不加珍惜,随意处置么?我不怀疑管理人员并不看轻这类图书,借出一本,管你看也不看,收费一块,就说明还是很在意的,然而,仅仅在意于借此生财,恐怕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应该是切切实实地珍爱它才行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