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因低而缺
千河
据2月6日《陕西工人报》报道,福建“缺工”现象加剧。平均求人倍率为1.34,其中泉州缺工现象最严重,求人倍率高达2.75。这似乎与我们实际情况有点儿“南辕北辙”。透过这条消息不难发现造成缺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工资太低,待遇太差。
福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者的月正常收入只有600元左右,平均工资为城镇在岗职工的42%,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难超千元。如此以来,有哪个人会傻乎乎地去干光出力不挣钱的买卖?而600元是个啥概念?只不过是有钱人家子女在大学里一个月的伙食费,有权有钱者半桌饭钱和屁股下最普通的座骑的一个车轱辘而已。
事实上因工资低、待遇差造成“缺工”现象,不光在福建存在,全国各地只是程度不同罢了。特别是在房租、水、电、煤、气、药、粮油等生活必须品价格一路走高、逢年过节汽车票、火车票、船票和飞机票要上浮十几个百分点的今天,进城务工者辛辛苦苦干一个月,只能拿到区区600元,有时还不能按时兑现。因而出现“民工荒”和“缺工”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工资低和被拖欠外,还有几种情况也是造成缺工现象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作息时间不规范,劳动强度大,日工作大都超过8小时,有时还要加班加点,节假日也不休息但却不按加班加点给报酬。二是工作和居住环境差,大多是简易工棚和临时搭建的平房。三是伙食标准低,基本营养跟不上。四是安全和医疗无保障。而这其中最大的风险是一旦发生事故,造成伤亡“后事”根本无“依靠”可言。所以说“缺工”现象只是一种表象,其实质则是社会劳动保障机制链条“粗细、薄厚、空隙大小”不一所致,而要想从根本解决,必须给进城务工者合法合理合情的待遇。毕竟人不是水,谁愿意往“低”处“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