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2月08日
企业新闻
02

陕西县域经济排行榜告诉我们什么

前不久,省统计局公布了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考核结果,考核是根据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的,全省有93个考核县(市、区)纳入考核调查的范围内。

从调查结果看,全省纳入考核的93个县(市、区)2004年的经济总量比上年增长22.9%,比全省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快2.7个百分点。通过对2004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排出了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的新名次。这“十佳县”依次为:神木县、宝塔区、长安区、临潼区、靖边县、韩城市、汉台区、户县、陈仓区、志丹县。

“十佳县”的生产总值平均41.37亿元,财政收入平均4.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1.5倍、2.5倍、3.1倍和3.2倍。全省在西部百强县的个数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4个,其中神木县由67位上升到27位。

通过考核,说明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十佳县”,他们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领跑”的作用。但面对新的县域经济排行榜,我们还应该思索什么?这个排行榜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从全省范围看,这“十佳县”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纯收入等都是让别的县无法比及的,比方说,2004年志丹县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是3020元,最低的佳县才25元;生产总值最高的长安区为53.63亿元,最低的佛坪县仅为0.92亿元。如果把“十佳县”放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相比较,就会发现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这便是这个排行榜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们发展相对落后

由于缺乏2004年全国县域经济社会的相关资料,我省在进行比较时全部采用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的资料。就是和2003年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

2003年,全国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而我省县域生产总值2004年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0.2%,说明我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非常落后;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平均规模为32.04亿元,我省县域经济总量平均为11.77亿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7%,居全国第28位;全国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我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0.55亿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5%。

从这些数字看,我们的落后是一目了然的。

同全国百强县相比:我们差距还很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资料测算,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平均16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8.6亿元,人均GDP2.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而我省县域GDP平均11.7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55亿元,人均GDP393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7元。

与全国百强县相比,我省县均GDP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7.2%,相差13倍之多;地方财政收入、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纯收入也分别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6.4%、16.4%、7.2%和29.4%,农民纯收入比全国百强县平均值相差3813元。所以,“十佳县”在我省算经济强县,但和全国百强县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很大的。

从发展布局来看:呈现北强南弱

从这次考核结果看,我省“十佳县”陕北入围4个,占其考核县的16%;关中入围5个,占其考核县的12.5%;陕南仅入围1个,占其考核县的3.65%。

从经济总量看,2004年关中、陕北、陕南县域创造GDP分别占到全省县域总量的53.0%、24.5%和22.55%,按照县域平均规模排序,依次为关中(20.62亿元)、陕北(15.23亿元)、陕南(12.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关中、陕北、陕南分别占到全省县域总量的35.7%、46.0%和18.3%,按照县域平均规模排序,依次为陕北(1.32亿元)、关中(0.64亿元)、陕南(0.47亿元)。

两项指标陕南均低于全省县域平均规模。从“十佳县”新的排名可以清楚地看出,我省经济发展呈现“北强南弱”的特点。另外,从全省50个贫困县的分布情况看,陕北有16个,占32%;关中有14个,占28%;陕南有20个,占40%。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北强南弱”的发展态势。

从收入情况看:地方财政收入好的县在陕北

考核的93个县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区)有20个,有49个县地方财政收入不到5000万元,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其县域财政收支缺口在逐年扩大。

从考核结果看,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财政收入比较好的县(市、区),财源单一,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县域财政总收入前10名的县有8个在陕北,人均财政收入前10名的县全部是有资源优势的陕北县,受市场和存量的约束,极具风险性。

同时,从考核结果看,凡是经济弱县、财政穷县,农民的纯收入就比较低,而这些穷县也普遍是工业落后的县。这说明,我省县域经济目前处于农业经济阶段向工业化初期的过渡时期,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县没有具有支撑、带动经济发展的工业项目。

对这次考核结果进行总体分析,我省县域经济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如果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县域经济已经落后了10-20年的时间,在西部地区也处于落后的状态。

面对陕西县域经济和“十佳县”排行榜,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必须树立赶超意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步伐,我省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鼓励扶持条件好、发展快的县先行一步,实现率先发展;二是继续实施“农业稳县”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稳产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果业、畜牧业、中药材、茶叶”四大产业;三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进程;四是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大力推进“服务业活县”战略,提高三产发展水平;五是借鉴“苏州模式”的经验,探索引进发展型的新路子。所谓“苏州模式”就是“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一些经济专家认为,“苏州模式”比较适合我省省情,要依靠政府加快招商引资的力度和对外开放的步伐,探索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使县域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

本报记者 阎冬

宝鸡新貌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