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怎么了
·唐锟·
先来看下列一段文字:加入WTO必将拉动GDP,VCD有望降价,TCL正在采取措施……感冒药不再含PPA……最麻烦的是某国正在搞NMD……
本人自诩是一个喜欢读书看报的人,也不十分守旧。看过这段文字满头雾水。当年只读过少许俄语,对英文一窍不通。即便落伍至“现代文盲”,也不至于连报纸也读不懂呀。报刊是服务于读者的,读者读不懂那叫什么传媒,其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单是我不懂,有时听教同龄文化高人(较精通英语)也一时如坠云里雾里,几声叹息。请看京城一家报纸的娱乐报道:“昨晚的开场是由Rain的师妹Seay拉开的”“Twins和英皇的同门师兄弟Boyz一起表演了“王子与公主”,歌迷高喊JJ的名字,更一度拉着JJ的衣领要献吻,幸好JJ好舞功……,有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翱翔的小鸟》、《I CAN》等,这些歌曲也有TWINS、赵薇等明星们的作品。
如今,报刊文章中有外文,流行歌曲中夹外文,现代诗中掺外文,讲演中也不时蹦出外文来。特别一些正统传媒,也呈现出中文外文的“两米饭”趋向。外文只差进入中国书法。
恕我直言,每每谈兴正浓,一读到一串外文,就如同品尝珍馐进吃出了碜子,顿时败胃;或如古城墙上补贴了一块瓷砖;健美的肌肤上赫然出一片创可贴。不伦不类不中不西。是汉语言不足以表达清楚吗?外文诗、歌、文中也这样夹杂中文吗?倘若英语可夹,那德、法、俄、日、韩等为何不可?倘中文夹进各语种,显洋气,也足以卖弄,只不过那不是中文,而是“世界语言大杂烩”,岂不是有意和读者过不去?
依我的“阅历”,在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那一拨文人作品,如林语堂、曹靖华、梁实秋等,常有英文杂陈其中。这一帮人多有“留洋”经历,且几乎皆为翻译界高手。鲁迅在一些书信中,往往信尾专门提到某些单词译释。据说,钱钟书老先生之“围城”,意涉及九国语言。围城妙美如斯,而那外国文字给我这类读者没有留下丁点印象,显得多余与累赘。我至今仍未明白,夹杂他国语句意在何处,妙在何处。
中国对外开放,文化大门亦须打开。掌握外语之于世界各国交往,势在必然势在必行。但维护汉语言的独立性、民族性、亦是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号称“左手写诗歌,右手写散文”的台湾学者余光中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我们文学创作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著名作家王蒙也更为直截了当地说:“若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那我们就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汉语是世界上语汇最丰汇,含义最深刻,文辞最优美,节奏感最强烈的语言。我们应为汉语言文化感到骄傲,而没有丝毫理由轻视贬低我们母语而在母语中胡乱掺杂外来语。捍卫其纯洁性,并努力走向世界。
尽管英语在当前甚是流行,但汉语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更不容否认。我们不能舍其本逐其末,疏于道而痴于术,拣了芝麻却丢了西瓜。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应有责任有理由使汉语言文化薪火相传且与时俱进,为纯洁汉语文化恪尽绵薄之力(文化传媒应首当其冲)让汉语文化魅力永驻光辉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