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土高坡“红”大年
仿佛只有在陕北过年才真正配得上“过大年”三个字———有点土,但却带有炎黄子民的喜庆味儿。陕北的年俗用红火、热闹进行概括实在是不够的,年味中还有一股激情,是激情燃烧的年俗。初一到十五,春联、剪纸、秧歌、腰鼓一个不能少,黄尘漫天,锣鼓震耳,黄土地有多厚重,这里的人们创造的快乐就有多美好。这气氛,怎一个“浓”字了得!
窗花腰鼓迎新年
正月里到陕西转悠,春节喜庆味儿十足,鞭炮、窗花、腰鼓、大红灯笼、饺子,这些新年的代表元素,都能在这里的“大年”里找到。
进入腊月中旬,磨白面,压糕面,做黄酒酥鸡烧肉,黄土地上的人们就开始忙开了。每逢集日,村里人还会进行大采购,香、纸(黄纸、麻纸)、鞭炮、日历,再穷的人家都少不了这四样过年的物件。过了腊月二十,赶集、练秧歌、推碾压磨、做年饭、打扫卫生、清洗衣被、贴年画、贴窗花、写对联、穿新衣,就像一种仪式,成了老乡们共同的乐趣。
当“大年”的鼓点敲响,一场彻头彻尾的狂欢便开始了:黄土地上,梯田里,黄河岸边……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声震天地的鼓声。大年初七至正月十五之间,人们都会自发组织起来,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被称作耍社火的表演,是当地过年时不可错过的特色活动。陕北汉子们跳得最动情,随着鼓点腾起漫天黄尘。如果游客来了兴趣,还可以撸起袖子,亲自披挂上阵,一试身手。
红红火火闹秧歌
陕北的春节是用红色染成的,陕北年俗的主旋律是用红色音符谱成的。红灯笼、红窗花、红对联、红鞭炮是面上的红,红色还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红被子、红鞋垫、红裤带、红内衣,闹红火用的红旗、红战鼓、红绸子、红扇子、红伞、红腰带、红袄子、姑娘抹的红口红、唢呐手用的红手套、长号上鼓槌上系的红布条,吃的红烧肉、喝的红西凤、唱的红太阳、扭的红五角图案、给闹红火的人们赏的红苹果、大红枣、红皮鸡蛋、给娃娃压岁钱是用红纸包的、女人围的红围巾等等。
大红色是大热闹大娱乐大快活的先兆,哪里红色最艳丽,哪里的年气就最浓重;哪里的热闹最红火,哪里的人们就最快乐!
要说红,怎能不提窗花?陕北延川土岗乡小程村是个“民间剪纸艺术村”,全村上百号妇女大都是剪纸能手。在这里,人们看重的不是剪得像什么,而是哪件更有趣,大妈大娘剪刀下的鱼,身上都装饰着莲花;老虎肚子里装饰着活蹦乱跳的小老虎;老猫肚子里甚至装饰着小老鼠,人们把鸡尾巴随手一剪就成了一朵花、一只雀儿,贴在窗纸上,活灵活现。
不得不提陕北年俗中别具一格的风情——闹秧歌。过了初一,秧歌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沿门子”——给每家每户拜年。最红火的是在广场踢场子,踢二人场子。秧歌中有一种阵形---枣核子乱开花里,所有的男女分成一对一对,然后对踢二人场子:一男一女,男挑女逗,男扑女闪,男搂女退,男武女柔,眉目传情,造型表意,好不热闹。想象一下,上百人踢开二人场子,那阵势,那情感,那意境,那快活,那享受,在陕北之外的地方还能找得到吗? (奉北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