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小心“未接电话”有埋伏
本报综合消息 浙江省消费者协会日前称,他们接到的因电话欺诈而导致的投诉日前大幅增加,欺诈手段更具迷惑性和隐蔽性:
对方来电,铃声一响就挂,看似普通的手机号其实是收费号码,消费者一旦拨打这个“未接电话”,高额费用随之产生。
对方谎称是银行核查账户,请持卡人拨打指定的电话确认密码,随后套取持卡人密码,窃取卡中资金。
对方冒充朋友身份发短信点歌,诱骗消费者拨打高价点歌电话,或是以桃色诱惑引人发短信,使消费者无意中订购有偿短信服务。
还有一些欺诈短信发生在电视和报纸的互动活动中,这类短信互动活动往往不明示收费方式和收费标准,一旦消费者订制短信,便会被扣除相关信息费,甚至强行包月。
消协提醒,消费者如果收到办证、中奖等手机短信,绝不可轻信,更不可回复,必要时拨打客服电话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