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2月22日
经济新闻
02

“甜蜜的事业”醉三秦

——陕西果业“十五”大发展回眸

2005年末,我省实有果园面积1226.18万亩,产量达到765.74万吨,比2000年增长55%。其中苹果面积639.41万亩,居全国第一。这是省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我省“十五”果业发展情况中一段振奋人心的话。

经过五年的发展,这个被农民朋友称为“甜蜜事业”的产业,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陕西苹果逐步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果业也成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省有600万人吸纳在果业产业上,其蓬勃发展的势头正令三秦人“心醉”不已。

果品区域化布局日趋合理

我省自然条件独特,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早在200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我省果业就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到2005年果业产量就达到765.74万亩,苹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按照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水果向各自的生态优生区集中。渭北30个苹果基地县占全省苹果面积的82%,旱、中、晚熟品种比例由2:13:85调整为5:15:80;在无定河以南至渭河以北的河流沿岸建成90万亩酥梨基地,产量62.12万吨;在黄河沿岸建成了175万亩红枣基地,产量18.8万吨;在秦岭北麓和汉江流域建成了24万亩猕猴桃基地,产量24万吨,居全国第一;在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区建成了10万亩桔柑基地,产量16.8万吨;在渭北建成10万亩红提葡萄基地;在大中城市近郊建成各具特色的时令水果基地150万亩,产量80万吨。五年来,全省涌现了一批水果专业县、专业乡和专业村,我省以苹果为主的水果生产区域更加合理,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果品质量提高出口势头强劲

全省建立了从苗木生产到最终产品的标准化体系,以“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为主的四项技术示范园面积累计达到60万亩,果实套袋标准化由原来每年几亿只发展到每年200亿只。全省优果率在2005年达到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对果园病虫害实施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达到200万亩,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果品基地,绿色果品面积达到267.1万亩。

由于绿色果品面积加大,使我省果品出口保持强劲的势头。目前我省果品远销到欧洲、东南亚、北美、南美等地区,出口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45个扩大到53个,出口创汇连续9年以两位数速度持续增长,仅2004年经西安海关出口果品16.9万吨,创汇1.1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26%。2005年全省注册出口果园达到232个,面积近30万亩,使我省果业“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得以实现。

果汁成为全国最大加工基地

全省已建成各类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千个,涌现出了海升、恒兴、华圣、宏达等一批重点企业,全省果业储藏能力235万吨。自2001年以来,我省以苹果浓缩汁为主的加工业引进外资近20亿元,全省建成各类果品加工厂上百个,其中浓缩果汁企业17家,设计生产能力从原来的15万吨增长到现在的63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加工基地。

果业加工企业的增多,提供了果业的附加值,增加了果业效益。2005年我省果品实现增加值75.6亿元,比2000年增长48%。2005年苹果基地县栽植农户人均纯收入约1467元,栽植苹果每亩收益达到1410.7元。随着以苹果为主的果业发展,加工、流通等产业应运而生,全省有600万人被吸纳在果业上,果业已成为果区农民奔小康的“甜蜜事业”,果区县的城镇化综合指标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阎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