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延河水泥机械厂
生产自救待重生
延河水泥机械厂是国务院国资委列入2003年全国政策性破产建议名单的企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开始,这家中型国企因技改借贷负担过重、管理滞后使企业逐渐失去了活力。产出收入失衡,经济效益下滑。到1997年,厂子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资不抵债,职工拿不到工资,怨声四起,危机四伏,引发了曾经铁链子锁厂门和阻断公路交通的事件。
1998年5月,建材工业总公司调整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10月份,省经贸委确认该厂为停产企业。七年多过去了,延河水泥机械厂既没有关门,把职工推向社会,也没有发生职工集体上访等恶性事件,2005年还完成工业总产值45200万元。这一切引发了业内的关注。最近,在引资重组中,一家民营企业的谈判代表不无疑虑地感叹到,企业这么困难,大部分职工下岗,少部分人上岗,生产没有停止,文化活动仍气势不减。他再三思忖,仍不得其解。
当笔者走进这家企业,看到生产现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日新环保公司750千瓦的风力发电配套产品已吊装上车,正待出厂;地面上10米直径的钢皮卷筒顺地码放摞满了半个车间,也是疑窦顿生。随行的厂党委书记董长安告诉笔者:“生产自救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自救重树了企业信心。”意犹未尽,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像久病的人有了抗体,职工的承受力比一般企业的职工强,知道该怎样维持生命”。
维持生命缘于他们催生新的生命力。从1998年5月到2000年下半年的两年多中,新的领导班子确立了“单兵突围,分灶吃饭”的思路,把近1600名职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中心”,每人每月享受230元基本生活保障金后,将工厂制的车间采取技改反哺、职工集资的方式转换机制,整合企业技术资源,改制组建了三个公司,安置了200多名“中心”职工,实施生产自救。做好环保产品和铸造配件的“两翼”后,又提出了“两翼突围,中间(机械冷加工)调整”的思路,跳出水泥机械厂单一的生产格局,积极研发生产镁金属锻烧设备,并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85%。2005年开发的400千瓦、600千瓦、750千瓦等不同型号的风力发电配件,当年完成产值近2000万元(今年接到定单的产值已达到4000万元),三个公司的产品在业内声誉鹊起,生产渐入佳境。
三个公司的经营绩效虽能保证自身生产经营的运行,但赢利资金离养活现有700多名“4050”以下长期合同职工仍有较大缺口。在323名符合政策的“4555”出“中心”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并轨进入失业保险后,700多名“4050”以下出“中心”长期合同职工,因企业无法偿还拖欠的工资、医疗费等债务,仍保留着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企业引资重组成为现实选择。去年11月28日,省国资委批文同意延河水泥机械厂利用政策性破产引资重组立项的函。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延河水泥机械厂跌入低谷,到后期爬坡自救,政府给予政策解困,社会各界倾情帮扶,企业以人为本,多渠道、多途径给予职工以最大的关怀。延河水泥机械厂这块“矿石”经历了多次锻打、淬火,企业革除了颓气,留下了锐意进取,职工也变得坚强和自信,这为企业生产自救和正在进行的引资重组奠定了思想基础。笔者采访了几位待岗职工。与前些年比较,他们不无感慨地说:我们过去吃亏在技改投入没有生产出好的产品,向市场经济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但生产自救又让人摸到了市场经济的“手”,我们盼望着企业重生,回到自己热爱的岗位上。 (赵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