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3月21日
头版
01

有了“人均数”还要算“大多数”

何方

在众多数据中,“人均多少”占有突出地位,人们常常用它作为决策依据。这比想当然、拍脑袋,无疑是很大进步。

但在很多情况下,仅停留在“人均数”上,显然还远远不够。社会阶层分化、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当前的“基本国情”之一。在这个前提下,“人均数”往往不等于“大多数”,如果单纯依据“人均数”作决策,未必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譬如,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人均储蓄超万元,是否意味着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和储蓄都超万元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这从“基尼系数”可以得到说明。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当其数值达0.4时,意味着将有六成以上居民的人均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故通常把0.4视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我们目前的“基尼系数”达0.46,已越过了“警戒线”。有关部门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仅为收入最高的1/5人口拥有收入的4.6%,也就是说,最高和最低两类人之间,收入相差高达二十多倍。

所以,我们在想问题、作决策时,先算“平均数”是十分必要的;但有了“平均数”之后,还要往深一层分析,进一步搞清楚“大多数”的情况,弄清大多数人的平均数与所有人的平均数之间,存不存在差距、差距到底有多大。只有既掌握了“平均数”,又弄清“大多数”,掌握了中低收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的真实数据,才大致可以说“胸中有数”。明确这一点非常必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紧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