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善待 宝鸡企改的人文精神
衡量国企改革是否成功,始终坚持两条标准,一是企业发展,只有发展,所有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二是职工要就业,绝不能简单地把职工推向社会。具体来讲,就是坚持“三个善待”。
这是曾任宝鸡市委书记,现陕西省副省长吴登昌的主要观点,也是宝鸡市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
善待企业职工
常听外来客商“抱怨”说,“与宝鸡合作,什么都好谈,惟独职工安置不好谈。”宝鸡市副市长徐强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宝鸡市始终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对职工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始终坚持“三多三不”:即多重组搞活,不轻言关门破产;多分流就业,不搞简单的下岗走人;多渠道安置,不简单地搞身份置换,买断工龄;职代会未讨论通过的不改;职工未得到妥善安置的不改;职工反映突出的问题未得到解决的不改。
宝啤与青啤的合作,在三套重组方案中,宝鸡市最终选择的是最有利于职工安置的方案,青啤方面最终承诺“不挑不拣,人人上岗”,目前该厂3000多名职工全部实现了就业。
善待企业领导
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是改革的主要组织者和直接操作者,直接关系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为此,宝鸡市提出要善待支持改革的厂长经理,尽可能地予以妥善、合理的安置。具体主要是通过管理层个人出资持股、在新建企业中竞聘任职、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调剂使用以及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任职等措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双鸥集团的改制重组,市上就没有派工作组,主要靠企业原班子做工作,不但改革推进的相当顺畅,而且职工群众也比较稳定。
善待银行和债权人
在国企改革中,宝鸡市把善待银行和其他债权人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做,通过积极稳妥的办法,处理历史债务问题,而不是蓄意逃废银行债务。坚持每个具体项目都要与银行、资产经营公司以及其他债权人充分协商,达成谅解与共识,或争取政策性核销和减免,或债务打包处理,或采取债随资走,或以债转股的形式妥善处理。经过艰苦谈判和扎实工作,宝鸡市水泥厂、轴承厂等13户企业的5.3亿元债务处置问题与华融资产经营公司达成一致意见,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