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人的标准
对人的看法,古人与现代人真是大相径庭。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对人的定义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莎士比亚语)。而更早的《圣经》上说得就更清楚,据说,自从上帝创造了亚当之后,就对亚当说:
我没有给你特别的形式、特别的遗产,所以你也许会得到并占有你所希冀的东西作为你的装备。我已使所有其他的造物服从限定的规律,唯独你完全不受限制。你能挑选并选定去做由你自己的意志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人。为了你自己的荣誉,你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和建筑师。你可以蜕化为一只动物,或者把自己提升到最高的上帝的领域。
今天的人对“上帝造人说”充满了不屑——多么愚昧的看法,哪有上帝嘛!可是在这个看法中却蕴含着那个漫长时期的关于人的标准,在使人有了上帝之神性的同时,赋予了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和建筑师的自决能力,同时给出了关于人的一个在今天看来很高的标准——人应当努力“把自己提升到最高的上帝的领域”。现在不再是上帝造人说了,而是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说明,这些说明蕴含着现代人关于人之标准的理念——最能反映这一理念的是人们在谈论他人时常常用的一句口头禅:“他(她)也是人嘛”!这时候的那个人肯定不是一个舍己救人或无私奉献的人,而往往是“犯有生活作风或多吃多占等毛病”的人。它反映了人们对人之标准的理解:人只不过是一只动物,他(她)由于生存的需要(七情六欲)而如是这般的行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古人与今人对人之标准的定位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哪一个更有益于人的发展?我不好回答,但有一点值得一说。如果说,前现代的人敏锐地感觉到了自身的缺点,这在很大部分上是因为他们用以衡量自己的是很高的道德标准,如亚里斯多德和西塞罗的道德规范是禁欲主义的,摩西十戒在现代人看来似乎过分严厉了。宗教的人往往因为自己周围的问题而责备自己,但现代人则将自己的一切不快归咎于外部环境。
人类的历史表明,让人一味追求自己的伟大而忽视他的动物性存在是违反人性的;让人过于安于自己像动物却看不见自己的伟大之处(内心本有的光明也是危险的。 (柳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