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全国总数的5.5%,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在综合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高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高新区的成长困惑
1991年3月以来,陕西相继设立了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等五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成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区、新体制的试验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和陕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然而,站在更宏观的视野内审视陕西高新区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制约性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
西安高新区在经济总量、科技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4个高新区。2005年,在全省高新区区内增加值中,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杨凌高新区区内增加值分别占73.2%、13.5%、6.3%、3.3%和3.7%,充分反映了陕西高新区发展的不平衡。
2004年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总收入939.8亿元,工业总产值650.1亿元,上缴税额40.0亿元,出口创汇5.43亿美元,分别只占全国高新区的3.4%、2.8%、3.2%和0.65%。西安、宝鸡、杨凌高新区在全国53个高新区排名中,总收入分别排在第7位、51位和53位;工业增加值分别排在第11位、45位和53位;出口创汇分别排在第25位、47位和48位;上缴税收分别排在第6位、49位和53位,净利润分别排在14位、50位和53位。另外,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还是高新区点的发展,还未真正形成各高新区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推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产业链不完整
陕西高新区尽管已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但企业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不高。目前陕西的高新区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企业的空间聚集的,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聚集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性,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大多数的区内高技术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特别是关键性的配件现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区内的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并不多,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也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陕西高新区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总部往往迁往东部沿海地区,只在本地留下生产或研发部门,如大唐电信。使得陕西高新区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生产基地,大大减弱了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对陕西经济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数量少
陕西高新区内企业和产业“有山无峰”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知名度、对产业带动有效应的大企业和大项目还比较少。软件业是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目前尚没有一家进入国内软件百强企业,更缺乏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杨凌示范区这个问题更突出,2005年底在示范区注册登记的企业已达到807家,但从规模上看,杨凌的企业几乎全都是中小企业,且微型企业居多,正常经营的企业只占一成多。
融资渠道不完善
相对与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陕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难以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2001年陕西省制定了《陕西省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每年财政预算拨付3000万元,用于建立陕西省对信息产业配套的电子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产品、软件成果转化、软件企业孵化器建设、软件企业开办资金、培养和引进软件产业高级人才、软件企业贷款贴息及软件出口型企业通过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等。而上海市在2000年制定了《关于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提出由市政府安排5亿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软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软件项目、软件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为相关国家项目提供匹配资金。
2005年,西安高新区共有204家风险投资机构,总注册资本50.2亿元,平均每家的规模不到3千万元,风险投资规模小。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公司是由政府主导,民间风险投资资金比重较低,而在美国,风险投资资金的70%以上来自民间。据了解,2004年在陕西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的科技企业有10多家,市值约三四亿元,一些企业通过这个市场募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但相对于陕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要求而言,这个资本市场规模小,发展不充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小。
“十五”时期,陕西高新区研发经费支出虽以年均37.5%的速度增长,但由于基数小,与全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04年,陕西高新区研发经费支出16.06亿元,只占全国的2.6%。同我国主要高新区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如近几年,中关村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总数都在100亿元以上。 本报记者 刘公望 实习生 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