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煤海搏击竞风流
——记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兴堂
(上接一版)
然而,在张兴堂眼里,发展再重要,也没有安全生产这一“天”字号工程重要。他宁可影响生产、宁可停产、宁可接替不上、宁可完不成任务,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狠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在深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基础上,引入“精细化”管理思路,带领骨干参观省上树立的标准化样板矿井——蒲白煤电公司朱家河煤矿,制定了《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规划和实施细则》。开展“放心工程、精品工程、明星区队”为主要内容的“三创”活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全力推荐井下“三个亮点”、地面“三大改造”等项目。
除了软件建设,为了安全生产,张兴堂大胆决策,加大对矿井提升、通风、供电、排水等重要环节的技改力度。在他的主导下,中能投资400余万元,对主斜井皮带运输机升级改造,换用钢丝绳芯胶带,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使主斜井的运输能力提前达到300万吨,大大提高了整个矿井运输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也是在他的主导下,中能投资500余万元,购置了一套综掘设备,投资50多万元,购置了大功率排水备用泵和管路设施。还是在他的主导下,中能与榆阳供电局达成了修建110KV变电站协议,待变电站建成后,供电能力将满足矿井300—600万吨生产能力的需要,为矿井持续向大型矿井发展铺平道路。
如今,中能全矿井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全面深化升级,员工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极大改善。初步形成了园林式、科技型、本质安全型现代化矿井。这一切,无不凝聚着张兴堂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不一定是最大的,但我们一定会成为最好的”,他始终坚守着这样的信念。本报记者 刘公望
实习生 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