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科技创新
挺起四棉发展的脊梁
从1999年至今,四棉已连续7年盈利,保持着全国“棉纺织行业50强排头兵企业”荣誉称号。
这7年里,四棉通过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唐华集团其他企业学习的典范;在省纺行业内,四棉以品种调整领先,装饰布、服装布产品一路看好。今年1-6月份累计盈利1253.07万元,7月份,市场步入拐点,多数企业亏损时,四棉仍以品种准确定位,获得利润96万元。
记忆回到1998年,企业已连续四年亏损达2.58亿元,这年年底,顾宪祥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新一届企业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企业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后认为,企业要走出连年亏损的阴影,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并适时引进技术进步。为此,公司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持续的设备技术改造工作。7年来,企业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其中自筹资金占投资总额的73%),开展了10大项技术改造工作,先后更新和新装FA506、FA506s细纱机121台49176锭,引进日本村田N0.21C型自动络筒机,使自动络筒机达到25台,引进日本喷气织机213台,建成了幅宽设计能力达到3.6米的高档多纤维提花交织面料生产线。
在提高整体运营水平的同时,“开发生产高档面料织物配套新增辅助设备”的技改项目,是企业建厂以来设备配置最高的,包括MK6型梳棉机10台,配套除尘设备1套HY492A型粗纱机2台,GA013型络筒机2台,3台德国康普艾空压机,1台蒸纱机,1台KY6021整经机和1台GA841折布机等。
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使企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公司纱线质量不断提高,提升了产品档次,无结头纱由68.5%提高到100%,平均在机生产品种由15个增加到36个,品种个数达到179个。精梳密度高达120支,平均达到46.71支。
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改造,企业形成了目前的生产规模,即纱锭147128锭/362台,喷气织机485台,有梭织机1596台,设备新度系数达0.65,位居省纺先进行列,布的产量达到7800万米/年,无梭织机产量比例为45%。从技改的1999年到2005年年底,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6723万元,成为陕纺系统全员劳动生产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
本报记者 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