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职工有奔头企业有活力
——陕西邮政局优化用工结构激活职工队伍纪略
编者按
“山高人为峰”,人才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在注意引用和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千方百计激活现有人才,充分挖掘现有人员的潜力。通过企业各种政策的制定,为职工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要尊重人才的个性,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企业的成就感,得到倍受企业认可和尊重的荣誉感,使个人获得提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同时还要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多品牌的新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实现更好的发展。
“省局出台的政策为每一位职工都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今后我要倍加珍惜岗位、把工作干得更好!”8月28日,西安邮政局职工王自爱领到了转为在岗职工后的第一个月工资激动地说。从劳务工到聘用工再到如今的在岗职工,26岁的她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八年的梦想。而这仅仅是陕西邮政局深化用工改革,优化用工结构,激活职工队伍的一个缩影——
不看“身份”看“资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邮政企业要在市场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必须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职工队伍。那么,在实行减员增效的前提下,如何确保职工在企业发展中做出最大贡献?
陕西邮政局自2004年开始实施《陕西省邮政企业用工分类管理试行办法》,在此基础上随后又出台了《陕西省邮政企业用工形式晋升与下降试行办法》,明确提出企业根据从业人员的工作实绩和现实表现,在劳务工、聘用工和在岗职工三种用工形式之间可相互升降与转化,从而给企业多元化用工注入了活力。办法具体规定,劳务工可通过先进个人评比、全省业务技术评比,或取得邮政业务师职业资格证等多种渠道晋升为聘用工,而聘用工若表现优异,还可再通过取得邮政高级业务师职业资格证等多种渠道进一步转为在岗职工。
政策的出台,为每一位职工个人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创造了一个提升的空间。职工在实现“身份”晋升的同时,受到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鼓励,从而立足本职岗位,将个人努力方向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办法实施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基层职工要求上进,加强学习业务,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陕西邮政局报名参加职工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逐年上升,仅劳务工报名人数就从2004年300多人上升到了今年的1300多人。这不,继全国劳模刘班虎从劳务工转为在岗职工后,在今年7月18日陕西邮政局一批实现“身份”晋升的7名人员中,除王自爱一人因荣获2005年全省金融业务技术比武第3名,由聘用工转为在岗职工外,其余6人中就有4人因取得业务师资格而由劳务工转为了聘用工。
风物长宜放眼量 好钢用在刀刃上
营业窗口是社会与邮政“零距离”接触的岗位,营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服务质量的好坏。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陕西邮政局在邮政营业、邮政储蓄岗位的劳务工人数约为3305人,其中高中学历以下人员2218人,占窗口劳务工总数的67%;取得高级职业鉴定证书的仅23人,中级证书的仅286人,初级证书的仅321人,其整体素质、技能水平与社会、用户的要求和企业的发展已不相适应。
为了适应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陕西邮政局从提高营业窗口人员综合素质入手,优化用工结构,推行了邮政营业窗口大专化试点工程。首先在西安局、咸阳两县局和榆林局面向社会招聘邮政营业、邮政储蓄营业等窗口岗位营业员,要求必须是全日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并对应聘人员年龄、形象等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公开发布信息,全省共有应聘报名者590人,其中经过资格审查合格的应聘人员参加了包括文化课及微机汉字录入的考试,最终选拔出首批115人,在岗前业务培训合格后,已被分派到各邮政营业网点。此举为邮政营业窗口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得到了基层管理者和社会的认可,而且不少营业岗位的在岗职工感到了竞争压力,产生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陕西邮政局决定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省逐步开展“营业窗口大专化工程”,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按1:1的比例替换现营业岗位素质偏低的劳务工,在企业劳务用工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加快营业岗位劳务工素质结构优化的步伐。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最终实现全省市县(县城以上)邮政营业窗口人员学历大专化。
上岗靠竞争 收入靠贡献
为了充分发挥全省各杰出、骨干人才的作用,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陕西邮政局对在管理、技术、营销岗位上业绩突出的人才,分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和业务技术骨干荣誉称号。通过基层推荐、张榜公布、组织审核、专家评审等.,全省选拔出了12名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和101名业务技术骨干。对有突出贡献专家、拔尖人才和业务技术骨干分别按地市局局长、副局长和县局局长岗位津贴标准的发放特殊津贴。专家队伍的组建,稳定和留住了企业急需人才,极大调动了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多做贡献的积极性。在中心局两个子系统、绿卡统版、两网互通等国家局安排的试点项目中均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
(王昕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