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历史埋下的病根
养老政策转型带来的难题
我们太忙!经费太紧张!没有执法权!……。在基层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采访时,谈起具体业务,几乎所有基层负责人都有满肚子的苦衷。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人员严重不足,有些工作无暇顾及。据了解,我省养老机构的人员编制,一般都是沿用养老机构从地方社保局分离前的人事名额。即以前人事编制多,现在就多。如今,我省基层养老经办中心最多只有12个工作人员。宝鸡、铜川一些区县只有5、6个工作人员。人员少工作量大,增加了养老工作的难度。省社保局一工作人员举例说,铜川全市社保系统只有四十多个工作人员,今年就要完成六千余人的扩面任务。同样是这些人,还要从事退休人员的资格认证、稽核、调资等日常工作。同时,我省社保机构基层人员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商洛市商州区60%的工作人员的年龄超过了50岁。如今,社保系统分配来的工作人员一大部分是军转干部,这些人既不懂业务,年龄也大,不利于社保工作的开展。而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社保系统的大学生,工资低,没有什么福利,还经常加班加点,根本留不住人才。
其次是经费紧张,使经办机构经常陷入饥饿状态。养老保险是一项“攻坚”工作,它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如今,我省的养老保险事业,时常面临“钱荒”的尴尬。一些经办机构电话停机、停水、停电、车辆没钱加油的现象时有发生。扩面、稽核所需的经费现在还没有着落。据了解,两年前,省政府下发文件,要求省财政给社保扩面实行补贴,具体为每扩一人次补贴10元。可两年来,这一政策因各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到位。我省财政状况不是很好,稽核经费补贴还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全省参保企业24000余户,按规定应实地稽核7800户、书面稽核16000余户。如果实地稽核每个企业按400元成本计算,所需经费为312万元;书面稽核每个企业按50元计算,所需经费80万元。
养老经费紧张已经威胁到养老金的正常发放,省社保局一负责人说,我省养老金是依靠银行系统代发,可他们从来没有给代办机构支付过代办费。他向记者透露,如今他们与工商银行的代办合同已经到期,可是他们拿不出经费,工商银行迟迟不与他们签新的合同。“如果工商银行谈不拢的话,我们只好转投其他银行代发。”他无奈地说。
再次,相关法律的缺失,不利于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于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强制性早有规定,但十分脆弱。由于还没有出台社会保障法,加之基层经办机构没有执法权,致使社保工作很难开展。有些时候,工作人员甚至进不了企业的大门。当遇到一些企业拒绝交费、拒绝参加养老保险时,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只能下发整改通知书,对方置之不理时,他们才能请求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对其处罚。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徐小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