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行头”不是“敲门砖”
又是一年招聘时,11月23日《北京晨报》报道,近期买套装的女大学生越来越多,购买的多为400元至3000元之间的职业装。北大一女研究生更是掏出近万元,购置应聘行头。引来应聘的同学们“排队”借穿这套天价服装。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衣着得体,仪表端庄,确实会在应聘面试中赢得不小的“印象分”。大学生在走进职场前,买几件像样的衣服,适当“包装”一把,没有什么大不可的,也不为错。
·纪卓瑶·
但对于北大这位女研究生掏近万元购置应聘行头,笔者就很难苟同了。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不仅尚无经济收入,有的甚至还背负着银行几万元的助学贷款,刻意追求,必然会给自己带来难于承受的经济压力。应聘面试并非就是衣装的比拼,用人单位毕竟青睐的是专业和能力水平。来自智联招聘网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最看中应届毕业生的前两项是实践经验和专业,而年龄、相貌等则位列倒数第四。过度“包装”,说不定还可能弄巧成拙,给招聘单位留下个“坏印象”。
现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无论是专业能力水平还是仪容仪表,在哪一方面都输不起,也不愿输给别人。适度“包装”自己可以理解,但切不可剑走偏锋,“行头”不是就业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