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29日
头版
01

魂牵梦绕大桥情

“大桥到了,你再看一眼吧……”

“爸爸,你累了,在这安息吧……”

全国劳动模范、桥梁工地成长起来的著名工人设计师王海,临终前留下遗愿,希望将骨灰撒向自己工作过的地方——

王海的儿子、女儿将父亲的骨灰撒向渭河

11月23日,阴云低垂,气温骤降,咸阳渭河斜拉桥上寒风凛冽。下午3时,三辆中巴车缓缓驶到大桥中间,从车上下来的人手捧着全国劳模王海的遗像,站立桥边。

王海的妻子哭喊着:“王海,大桥到了,你再看一眼吧!”随即撕心裂肺的哭声在大桥上空回荡……

“爸爸,你累了,在这安息吧!”王海的儿子、女儿边哭边把父亲的骨灰撒向滚滚的渭河……

王海,中铁一局一名普通的工人,一个在桥梁建筑工地上成长起来的著名设计师,在走完54年的人生之路后,又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渭河大桥工地。

王海的亲人,他生前的工友、领导,按照他的遗愿,把他送回他生前为之自豪的咸阳渭河斜拉大桥——14年前,他在该桥建设中首创的主塔滑动模板和柔性拉杆挂索工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被专家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王海,一名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技术工人,凭着顽强刻苦的精神,自学成才。他参与建设的桥梁工程有20多项,完成了近50个技术革新和技改项目,为企业节约资金上千万元。设计的6台架桥机,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王海,一名高级技师,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养育他的企业,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1998年芜湖长江大桥铁路引桥4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整体预制和架设,被专家和业内人士誉为“国内第一梁”、“箱梁内外模板设计构思新颖,施工工艺先进,填补了我国同行业制梁施工的空白。2001年兰州巉柳高速公路太平沟曲线大桥连续顶推方案,属国内首例。

王海以自己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1995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陕西省十大能工巧匠、陕西省技术明星、陕西省“八五”立功竞赛标兵、工程总公司“工人设计师”、“优秀知识型员工”称号,铁道部劳模、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企业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

11月21日20时30分,病重多日的王海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王海病逝的消息传来,许多人都不敢相信。集团公司工会主席曹根子21日上午还到唐都医院看望了王海,晚上他就走了。

王海的妻子流着泪说:“他一生都想着工作,住院期间还说,病好了还要制作几套挂篮,为大桥建设服务。他最后的遗愿就是回到生活战斗过的渭河斜拉桥工地。”

王海的女儿哽咽着说:“当年上大学,父亲让我学习铁路工程专业,想的就是毕业后继续为企业服务。”

王海的徒弟从郑西客运专线工地赶来,他说,师傅不仅教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用他的高尚品格,告诉我如何做一个对企业有用的人。

王海的老工友感慨地说:“老王在社会上名气很大,许多企业和老板都想高薪挖他,一年在外面挣几十万没一点问题。可他就是认准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多好的人啊!”

企业和员工没有忘记这位普通劳动者。王海病重期间,陕西省总工会领导、中铁一局集团公司领导、桥梁公司领导和机关科室的同志等以各种方式表示慰问。王海病逝后,中华全国总工会,陕西省总工会,陕西省劳模协会,工程总公司党政工组织,中铁一局集团党政工团组织,中铁一局集团桥梁工程公司党政工团组织等纷纷发来唁电,送来花圈。

11月23日上午,陕西省总工会有关部门领导、中铁一局集团的领导赶来了,集团公司郑西指挥部、桥梁公司的战友赶来了……200多人赶到渭南殡仪馆,最后看一眼他们敬重的王海,为他行最后一个注目礼。

王海,已融入了他建起的座座大桥,融入了桥下滚滚东去的江河,他与这些不朽的工程和奔腾的河水一样,在生机盎然的历史长河中永生。 (段慧军 王利)

(本报2004年7月14日曾以通讯《我们的王海》、评论《时代呼唤更多的王海》,在一版头条大篇幅报道王海的事迹,工人日报也于2004年7月13日以一版头条予以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