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票否决”是个什么筐
·罗宗华·
近几年,在强调对工作的重视程度时,有一个关键词叫“一票否决”,各地各部门广泛运用。本来,“一票否决”应是对涉及全局的重要工作实行的一种工作方法,可看看各地自行其事的“一票否决”,实在是太多、太滥了。在一些地方,一个单位一票否决的项目好几个甚至十几个,把“一票否决”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省力省事又堂而皇之的“灵丹妙药”,于是千方百计地把业务工作往“一票否决”上生拉硬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职业道德、精神文明、环境卫生、城镇建设、学校安全、物价涨幅、税费征收,甚至厕所改造、家畜养殖、报刊征订等林林总总、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工作,都被列入地方党委、政府、单位等不同级别的“一票否决”。
通过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处罚措施,应当具有相当力度。然而,透过一系列的规定,却令人怀疑这些举措的有效性。因为领导的重视自然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因素,但在“一票否决”和“追究责任”的压力下,基层领导出于政绩的需要,必然想法设法不让这一票“否”着。于是一些人就将功夫放在搞形式、造数字上,欺瞒哄骗上级,表面上轰轰烈烈,声势逼人,实则雷声大、雨点小,群众气愤地称其为“塑料盆景”、“泡沫政绩”。
事事都搞“一票否决”,是犯了形式主义的老毛病,显然行不通。“一票否决”的工作内容真的个个都十分重要么?笔者倒认为不见得。各项工作都重要,也就等于各项工作都不重要,设定出这么多的“一票否决”,不正是等于犯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么?搞好工作需要分出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这些都需要科学分析、科学决策和依法严格落实各项既定工作任务、履行各自的职责。动辄就是“一票否决”,似乎叫得响亮、很有声势,但却不是真正科学的为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