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以罚代管:兰州千名协管员“集体下岗”调查
马建兰和另外999名同事穿上红马甲走上街头,成为城市协管员;最近,兰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下发了《关于停止城市协管员上街巡察工作的紧急通知》,马建兰和同事们脱下了刚刚穿上3个月的红马甲。
“孩子在上大学,家里收入少花销多,不知啥时才能重新上岗。”赋闲在家的马大姐忧心忡忡。她不知道,因为“以罚代管”、不具备执法资格,她可能再也穿不上那件印有“城市协管”字样的红马甲了。
“红头文件”催生“以罚代管”
据市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城市协管员总名额为1000人,实行区执法局和街道的双重管理。各区执法局、各街道要抽调专人成立城市协管员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选聘协管员的条件并不高,除了“有责任心”等要求,门槛就是“70周岁以下的离退休人员及享受城市低保人员”。看到消息,马建兰高兴地去报了名。
据了解,城市协管员的工资补助标准为200元/月,“由区财政支付,对街道办事处及城市协管员实行绩效挂钩制度”。而兰州市城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为430元,这就意味着城市协管员必须靠罚款,有“绩效”,才能维持最低工资标准。
“身份问题”让罚款困难重重
7月28日,经过选拔、聘用,马大姐终于穿上红马甲,正式在安宁区培黎街道上岗了。她的同事,大多都是下岗职工、退休职工、低保人员等。
但是,仅有一件红马甲是不够的。“你们凭啥罚款?”在工作中,马大姐和同事听得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质疑。
据了解,协管员没有制服、证件。但他们被赋予的职责却相当多:制止和处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制止和处理无证经营、摆摊设点等违法行为,督促责任单位落实“门前三包”……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被赋予了罚款的权力:“可在授权范围内协助城管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处罚票据统一由区执法局供应,罚没收入统一上缴区财政专户储存。”
工作中处处受阻,许多协管员担心受到伤害,救治没有保障,开始出现“逃亡”。到10月底,协管员只剩下近400名。
多种原因促政府叫停协管
11月初,马大姐拿到3个月600元工资,把红马甲交了回去,又下岗了。
“一分钱都没罚到过。”和其他大部分同事一样,马大姐的“绩效工资”是0。
城市协管制度为什么会仓促“流产”?
兰州市城管执法局政策法规处有关人士说:“协管员的工资补助要各区财政出,但各区经费也有限,无法保障。”这位官员还说,城市协管员制度在兰州是新生事物,没有经过前期的试点就在全市全面推广,有些操之过急,暂时受挫也在意料之中。
马大姐也说,同事中有的年龄较大,有的文化程度较低,又因为没有证件、没有身份,上街巡察后没有信心,要么有点“露怯”,要么态度不好,不能文明用语。她的同事还告诉记者,有些区的协管员“只培训了一上午”。
授权有问题,决策不规范
“出发点是好的,将公民的监督义务制度化。”兰州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罗应龙说,“但《方案》本身内容有缺陷,没有经过足够的法律论证。城市协管员只能协助管理,没有独立执法资格。”
“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马大姐说,“政府没考虑好就不要招我们嘛,费了力气不说,还害得街坊邻里看我们笑话。”
(曾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