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对公共政策质疑体现社会进步
近日,几条对于公共管理部门以及公共政策的“质疑”新闻,颇让人关注,并值得细细玩味。一是同样是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但是考试各地收费却悬殊不一遭考生质疑(11月28日《经济参考报》)。二是公民周泽对于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在燃油税开征之前,征收养路费合法”的解释,坚持认为养路费违法,质疑国务院法制办无权释法(11月28日《中国青年报》)。再就是各地行业协会对国家版权局KTV版权费的质疑(11月28日央视《经济半小时》)。
这几个新闻“点”,虽然说可以呈现出一个“面”还有点夸张的话,那么这个接二连三的对于公权运用质疑的线性事件,以及其间裹挟而来的“怀疑一切,察其所由”的可贵的“怀疑精神”,却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单个的公民周泽的“孤胆英雄”,还是众多考生以及网民对于公务员考试费用不一如潮般的声讨,以及各行业协会对国家版权局的公开说不,这种立体化的多层面的“质疑”,笔者认为,都是一种进步。
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公民周泽、考生及网民还是行业协会,其对于公权力及公共治理行为的“质疑”,并不是胡搅蛮缠,而是有理有据,以理据争,是一种“有条理怀疑精神”。而且,他们所“质疑”的对象,其一个共性就是,无论是养路费征收、考试费收取和新出台的版权收费,都是久为诟病或正面临合法性危机的政策或治理行为。在目前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少公共政策虽久为诟病或正面临合法性危机,但某些公共管理部门却依靠公权的力量,为了部门的利益,往往在一个既成事实中蚕食和盘剥着公共利益,却很少遭遇不同声音或公开“质疑”。
先不说“只养人不养路”的养路费征收,也不说还争执不下的KTV版权费,单说一个小小的考试费,其实早就引起广泛质疑,只不过这次公务员考试各地收费不一是一个导火索而已。以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审计长李金华曾在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自1989年以来违规集中各地考试费2.24亿元,未上缴财政专户,并从中坐支相关考试费用等1.9亿元。在一些地方,考试甚至已经成了“经济”,成了主管部门牟利的一种手段。甚至已经成为了所谓“考试经济”,多年来公众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交钱了事。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体现在宏大的改革浪潮。那些看似普通的人物,那些看似微弱的“质疑”声音,就像周泽、行业协会和众多考生与网民一样,他们在对不合理的政策和治理行为进行质疑和“较真”、“找茬”的过程里,“怀疑一切,察其所由”也同样承载了社会和法治进步的点点滴滴,这些点滴的进步,同宏大的改革一样,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
(石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