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01日
北国周末-观察·文摘
04

中国社会陷入“身份危机”?

在上海,用区区三句话就可以把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轻松定位:住哪儿?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做什么工作?

这是《环球时报》一篇报道揭露出的一种新世相,《新民晚报》在转载时用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标题,曰:中国社会陷入“身份危机”?

答案是:在一些地方确实如此,这是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

媒体上举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案例——“海归”李先生回上海不久就遭遇了“身份”的刺激。他租了徐家汇中心地带的高尚住宅区,办了小区内所的会员卡,出入都是出租车。然而在他入住一个月后,有一天仍然被保安招到门亭,要求他在会客本上登记。他解释:我住在这里。保安傲慢地问他:你是业主吗?不是。还是乖乖登记吧。

这实在可以载入新的“三言二拍”——如果有人去写这么一部书的话;同样,也实在真的叫人心酸。

自然不只是上海。现在,这似乎已成风气:人是要讲“格”的,人是要论“身份”的。君不见,这里那里,商品世界里,社会交际中,媒体上,甚至在一些名人、官员的口中,嫌贫爱富的不是比比皆是吗?在一些人那里,“高尚”成了富人的代名词,“贵宾”成了财富的象征,就连“时尚”,也毫不客气地烙上孔方兄的徽记。而在他们那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居于最基层的平民百姓,则一起沦落为“身份”低贱者!或公开被冷落、冷遇,或被鄙视、嘲弄。比如上述的例子;比如一些“高档场所”毫不掩饰的嫌贫爱富的招贴;比如一些出版物上竟堂而皇之地将富与贵直接划上等号;比如有的文艺节目十分夸张地拿穷人和“小人物”开涮……流风所及,有一个年纪轻轻的人在博客上竟咬牙切齿地宣称自己“鄙视穷人”!

穷人怎么了?穷人的身份难道就这么令人不齿?文明世界从不号召人们去“创造”贫穷或甘于贫穷,但是,对因生活无着或天灾人祸而致的贫穷,文明社会从来怀着深刻的同情和深刻的怜悯,还有深刻的关心。浅薄是浅薄者的通行证。说穿了,这股“身份危机”的始作俑者,起码是浅薄得令人可怜。

“身份危机”?!什么样的危机?我以为,有这种“危机”的人心理上是有危机的,应当尽快端正心态;我以为,如若“身份危机”成了社会现象,成了社会心理,这才是最大的危机。 (朽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