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播撒青春
——记渭化集团仪表车间主任张增战
坐在我面前,张增战这位仪表车间主任多少显得有些拘谨。他的回忆从沉默中开始。事实上,在渭化工作生活的17年里,有太多的感触和故事至今依旧印刻在他的记忆里,他的话语从回忆中展开。
1989年,沈阳化工学院毕业的张增战背负行囊,来到还处在筹建中的渭化,从那天开始,他的生命就紧紧的和渭化联系在了一起。
渭化集团公司是我国“八五”时期建设的大型化肥企业。它以西部地区丰富的煤炭为原料,以美国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为龙头,关键设备采用法国、德国、丹麦、日本等国的专利技术和生产工艺。1988年开始筹建,1992年3月开工建设,1996年5月进入试生产,1997年12月正式建成投产。
这是一个年轻的、高科技的企业,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企业。张增战将自己的青春岁月播散在这里。试车的几年,渭化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使得仪器仪表的维护维修面临巨大的压力。学习自控专业的增战放弃休息日,白天晚上都在车间,研究资料,学习新的仪表技术,现场处理问题。凭借过硬的本领,他很快掌握了国外引进仪表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维护方法。渭化的压滤机是从日本引进的美国设备,控制系统非常复杂,美国专家调试完后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日本技术人员一时也没了办法。此时渭化的生产已进入关键时期,压滤机的正常运转成了一道关卡。张增战急了,他拿来资料反复研究,仔细琢磨设备的每一个零部件,忙了整整一晚上,压滤机存在的问题被他一一解决了。日本人尴尬的同时惊得目瞪口呆。
在长期的仪表设备安装过程中,张增战边学边干,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翻译了80万字的专用仪表资料,给其他人员提供了及时的、有效的技术指导。他还及时总结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宝贵操作经验,汇集成一篇篇的论文,发表在省内外重要的化工技术期刊上。2002年,张增战获得两项陕西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奖,撰写的论文被中国计量协会评为二等奖。
担任仪表车间主任后,渭化2万余台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转事关全局,张增战的担子更重了。为了确保一期生产装置的安全、稳定、长周期、高负荷运行,他夯实基础管理,规范各种规章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模式,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巡检工作标准,建立重要仪表设备联保制,实行责任无限期追究制。就在这几天,仪表车间本年度的技术比武刚刚结束,这一全员参与的劳动竞赛方式,在仪表车间已经坚持了多年,职工比武的形式和内容也日益翻新。
在业务钻研上,张增战对自己的严格始终如一;在车间管理方面,他更是以严著称。“严”是他的思维方式,体现为他的行为方式。仪表车间的内部管理考核细则,“严”到几乎没有人情的地步。去年9月份,尿素装置HV7102阀门填料突然泄漏导致事故停车,按常理,阀门处压力很高,填料运行也近1年时间,填料漏完全可能,况且当事人是名老资格的高级工程师,提醒一下就可以了。可是按照考核细则,运行还没有到预定时间,而且平时有停车检修的机会,事故完全可以预防。增战从自己开始,自上而下严肃处理了5个相关人。
然而,你要认为张增战是个不近人情的人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他的人缘很好,出了工作场所,他没有一点“官气”,总和大家打成一片。知道大家工作压力大,增战特别注意八小时以外为大伙释放、谈心、运动、旅游等等,用他的话说就是“温情管理”。车间职工郭凯的小孩身体不好,但郭凯不愿麻烦单位,有困难一直自己克服,压力太大难免影响工作情绪,一度时间他请假回家,张主任通过打听,得知郭凯孩子病重住进医院,主任马上安排车间工会分会看望,自己很快也腾出时间去慰问,并组织职工为郭凯捐助2000多元钱,一年多时间,车间尽量减轻他的工作量,工余时间张主任时不时找他谈心安慰,虽然孩子后来不在了,但郭凯却深深地感受到了领导工友们的关心,工作倍加认真。
在仪表车间,谁家里有什么事,总能见到张增战的忙碌的身影;在仪表车间,哪位职工有何困难了,告诉主任一声,总能得到他细微备至的关心和帮助。
张增战是立体的,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渭化深深地融为了一体。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