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将“和谐”送到千家万户
本报评论员
在举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我想到了一句话:能否通过每个单位、每个干部的作为,将中央的和谐政策送到千家万户、送到每个老百姓的心中,这样才能使遍地都开“和谐”之花。
随着20多年来的持续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这些年人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别、所处厂矿经营的差别,还有一些腐败分子的问题,在一些地方群众的生活变化不大,进步很慢,个别地方小孩上不起学、老人看不起病、温饱得不到保证。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差别甚至还在加剧。因此需要和谐,需要共同进步,更需要住在宽敞大屋、吃着营养食品、穿着时髦时装的人时不时地想一想那些穷人,更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时刻想着穷人、想着农民工,为他们做些什么,以促进和谐、落实和谐。
对待促进和谐、落实和谐的问题,不只是过年过节开个会、捐点钱,更重要的是基层领导能从根本上了解贫困地区老百姓最需要什么?甚至具体到他们家中最缺什么?什么措施可以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脱贫?是物质、是精神,还是政策?从而分门别类地进行帮扶。如果每个干部、每个厂矿、每个贫困地区都将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搞得一清二楚,列成表格,按不同情况去检查落实,并有目标和时间节点,这就是将和谐送到了千家万户、将中央政策送到了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