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书市刮起中年人怀旧风
本月,图书市场刮起一股中年人的“青春”怀旧风,继王安忆的《启蒙时代》问世后,近日相继又有两本书出版,一本是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同名书,一本是作家陈行之的长篇小说《当青春成为往事》。圈内人士表示,这些书与当下流行的80后的“青春写作”截然不同。
在《启蒙时代》中,王安忆描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一群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描绘了那些青年人的生活与精神成长道路。有趣的是,近日又有两本回忆青春往事的图书问世。一本是导演叶京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同名书。书中描写了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生长在北京某部队大院的孩子们所共同经历的特殊年代的青春往事——公共浴池里瞎折腾,什刹海冰场上追女孩,莫斯科餐厅里耍豪情。另一本是作家出版社推出的作家陈行之的长篇小说《当青春成为往事》。该书由三个故事组成,既有北京知识青年吴克勤的遭遇,也有一个本分商人变成民团武装头领,后被红军剿灭的故事,还有一个母亲在极端情况下亲手枪杀自己儿子的故事。
这三本书作者都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他们的作品都带有个人视角,比如王安忆的作品讲述的是上海青年人;而《当青春成为往事》的作者陈行之当年就曾作为北京知识青年去陕北插队。也因此,他们的作品充满反思和反省的意味。《启蒙时代》描写了一代人的心灵成长,《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则表达了那代“青春幸存者们”的互相致敬,而《当青春成为往事》被作家陈忠实评价为体现出作者“深刻冷峻的社会思索、敏锐精微的心理洞察力和独立独特的艺术体验”。
对这类另类“青春文学”,记者发现读者评价不一,有的青年读者认为,故事发生的年代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太远,读起来有距离感;但也有年龄偏大的读者表示,看《启蒙时代》这类的作品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和对往昔的回忆。《当青春成为往事》一书的责任编辑朱瑛则表示,她估计这本书的读者主要以40岁以上的为主。
(赵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