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17日
工会新闻
03

从“寻找劳模”和“劳模津贴”说起

相继看到两则关于劳模的新闻。一是合肥市总工会发起“寻找劳模”活动,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二是青岛市政协委员就目前有15%的劳模退休后拿不到荣誉津贴问题,建议市政府为此“埋单”。两件事都涉及到了钱,但更体现了精神层面的意义。

劳动模范是社会精英,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和成分在不断丰富和变化,但劳动模范的社会声誉始终为人所仰慕。合肥与青岛两则新闻所涉及的劳模,大多数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多是“老黄牛”式的人物,而且多是一线产业工人。几十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时势变换,当年的劳模已经风光不再,以致需要“寻找”、需要为了一点津贴去费力了,想想令人感慨。

为什么要“寻找劳模”?因为他们“与组织失去联系多年”。这话似乎说颠倒了,应该是“组织”与他们失去了联系。老劳模大多是朴实的工人,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而且充分相信和依靠组织,有困难、有问题都不愿去“麻烦”组织。只是后来市场经济了,企业改制了,他们也退休了,组织不找他们,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去找谁。“失去联系”的“责任”不在劳模。

合肥开展的活动是“组织”主动找劳模,不仅是为了落实劳模政策,改进管理方法,更在于肯定劳模价值,维护劳模权益,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的氛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寻找老劳模,肯定其价值、维护其权益、尊重和学习他们,都是指向老劳模所处年代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社会风气的。这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的今天,对于匡正时弊、节制物欲、抨击拜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积极的时代意义。

为什么要发“劳模津贴”?因为那是劳模应得的待遇,而且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劳动价值、劳动模范的认可与尊重。这样的补贴已经超越了金钱的物质意义,无论劳模生活困难与否,都应该保证这个政策的落实。作为精神鼓励,它不仅作用于劳模,而且作用于全社会。“劳模津贴”不是钱的问题,是价值观和社会风尚问题。

许多老劳模工资收入偏低,有的生活窘困,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无奈。合肥“寻找劳模”活动使这个问题得以显现并有所解决,工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群众组织,工会的经济实力毕竟有限,对困难劳模的帮扶也不可能包揽。青岛市政协委员提出劳模津贴由政府“埋单”的建议,更有依据,更有意义。劳模是社会的而不是工会的,劳模的贡献造福社会而非工会所享,政府关心、帮扶劳模责无旁贷,从财政拨付这笔钱,肯定比建造楼堂馆所、去搞“形象”工程更能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支持。

(张刃)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