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 “有形之手”该出手时就出手
- 感恩之情如何更绵长
- “违法者”养“执法者”的尴尬根源在哪
- 为什么猫不逼鼠
- 女政协委员在京被围殴暴露了什么
- 上海政协委员:应调整职工交通补贴
- 中央拨款8000万解决劳模困难
- 营收超百亿民企增至58家
- 南堡油田储量超11亿吨
- 我国将建象征和平文化的太和塔
- 稳定副食价格成为干部考核内容
- 廉租房供应总体短缺每年至少需要497亿元
- 个人炒金成股民新宠
- 商务部新规出台家电专业店不得销售二手商品
- 我国专业数字艺术人才缺口27万人
- 专家预计房价将于2010年见顶
- 全球40%死亡事件与各种污染有关
- 上海出现UFO超过10小时
- 30岁女子患病后身高3年缩短19厘米
- 上海租房新规男女朋友不能合租一间
- 孩子被抱错21年向医院索赔百万
感恩之情如何更绵长
今年华东师范大学首批免费师范生开学前将收到校长写的亲笔信。信的最后写道:“一定不要忘记感谢父母和家人,不要忘记感谢老师。希望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出家门,怀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校门。”
感恩,人性中最基本的情感元素之一;懂得感恩,也应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反应,不需要强求。但是,谁又能说校长的提醒是多余的呢?
就在几天前,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原因是受助一年多里,他们“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感恩是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当然不能以是否打了电话、是否写了汇报,来简单判断大学生是否心存感恩。但从大学校长的“特别提醒”,到大学生是否“不知感恩”的激烈争辩,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某种缺失,暴露了这种结对捐助的“恩情救济”形式,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慈善,应当是纯粹而纯洁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能让受助者付出任何人格与尊严的成本。尽管慈善行为使个人受益,但慈善首先是一种社会救济行为。即使受助者理当有感恩之心,也不适宜直接被要求诸如写感谢信这样的“现世现报”。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当然也是一种感恩。
如果从慈善制度安排上,我们能既让受助者有表达自己感激的渠道,又不会因此“背上沉重的精神压力”,他们的感恩之心是否会更快乐明朗?如果那些不愿意暴露自己生存状况的受助者,既能得到经济的援助,又能得到足够的尊重,他们的感恩之情是否会更深挚绵长?
(汪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