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恐惧症:45年后“雷锋”还能怎么学?
自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以来,45年已经过去,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一代代人的血液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但是,当社会结构多元、利益群体分散、道德相对滑坡的今天,人们该怎样将“学雷锋”继续下去?
“学雷锋”遭遇“道德困境”和“功利用心”
2月28日,温州瓯海区仙岩镇上,一位76岁的老太太突然摔倒在一辆缓缓行驶的越野车前。越野车司机随即下车扶起老太太,并叫上一辆三轮车送老人去医院。事后,老太太的家属认为,是该司机驾车将老人撞倒的。司机则表示,自己绝对没有碰到老人,当时只
是做好事。一场争议由此而起,而该司
机的越野车也暂被交警扣留。司机表示,自己14岁那年曾救起一位落水的儿童,自那以后一直以救人为荣,没想到再次救人竟如此受气。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真不知道还会不会再伸手去管。
无独有偶,去年媒体广泛关注的“彭宇案”的情节几乎如出一辙。南京青年彭宇称,2006年11月的一天,他在公共汽车站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老太太及家人得知检查结果是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当地法院起诉,法院判彭宇赔偿4万多元,辩护律师大呼:“要是这样,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学雷锋’如果学不好,反倒会惹火烧身!”让人瞠目的是,“彭宇”案后各地此类“爱心恐惧症”的报道接连不断,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在信任缺失的情况下,我们还要不要“学雷锋”?
社会号召和政治动员能否让“学雷锋”行之久远?
相关的调查也证实了杨存义的看法。2006年,上海市民信箱网上调查平台曾对2300位市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95%的市民知道3月5日的含义,92%的人对“雷锋精神”有认同感,但当被问及是否会主动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这一问题时,32%的市民给予了肯定答复,63%的市民选择“看情况”,反映出大家在做好事的时候心存顾虑,更有5%的市民明确表示“不会”帮助。
这40多年里,社会号召和组织动员为主要推动力的“学雷锋”活动每年都在进行。尤其遇到3月5日,各地的公益活动更是扎堆。仅今年3月5日一天,上海崇明县安排的“学雷锋”公益活动就有28场之多,卫生、教育、房地、文广、工会等各部门、人民团体悉数登场,内容也集中于助老、社区服务、咨询等。这么多活动成本有多高?参与其中的诸多志愿者的权益又如何保护?内容陈旧而又一哄而上的“学雷锋”又有多大实效?一想到这些问题,不禁让人思考:社会号召和组织动员能否让“学雷锋”行之久远?
继续“学雷锋”需要制度和道德的双重拉动
在2007年于上海举办的世界夏季特奥会期间,4万名志愿者服务其间,但也出现了一些志愿者身心权益受到损害的事情。不过,赛前组委会为每一位志愿者购买的人身保险,有效地解决了部分问题。“为志愿者买保险”是今年来各地陆续推出的维护“做好事的人”的权益的具体做法。
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汉龙认为,对于“学雷锋”而言,制度能起一定推动作用,但作用有限。有时,还会让本应出自内心、自愿的公益活动“变味”。比如,上海有个别区号召公务员去做“义工”、服务社会,但同时又将做义工纳入相关的硬性考核,“强制学雷锋”的现象也是制度所致。
(叶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