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公益广告缘何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上海工商部门近日出台一项指导意见,要求媒体发布公益广告的比例不得低于其商业广告的3%。据监测,目前报刊的公益广告版面率仅为0.35%,电视的公益广告时间率则为2.7%,均没有达到“及格线”。同时,公益广告的质量堪忧,让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屈指可数。
专家指出,公益广告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非商业性广告,被喻为引领社会风尚、引领精神文明的“明灯”。但公益广告为何难以得到青睐,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公益广告太少了
上海工商部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上海广播、电视发布公益广告的时间率分别为3.5%和2.7%;报刊发布的公益广告数量更少,版面率仅为0.35%。与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显得“势单力薄”。
在复旦大学开设“广告学概论”课程的俞振伟教授也认为,长久以来,国内不少公益广告所持的“居高临下”的态度,导致公益广告不好看,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今年初,一则由15个温情小故事构成的公益广告引起人们的关注。替外国友人拍照,帮妈妈寻回走失的孩子,教居民如何垃圾分类……这则以《和谐城市,心灵乐章》为题的公益广告,由上海15位知名电视主持人参与拍摄。
复旦大学广告系教授程士安表示,这是一则堪称优秀的公益广告,“代言人是主持人,有亲近感;创意上也采用轻松自然的小故事,一下子就能抓住人。”但近年来,优秀公益广告作品并不多见。
三种缺失让公益广告“沉默”
程士安教授表示,在日本,鼓励垃圾分类等信息都是通过公益广告发布。而在国内,出于广告收入的考虑,部分媒体不愿腾出时段、版面刊播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成了相关部门指派的‘任务’,往往被投放到午夜时段或非重要版面,关注度就自然下降了。”
另一种缺失,则来自于公益广告本身。“西方专家认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成功的公益广告和社会动员,但我们却没用广告的形式来做。”俞振伟教授表示,国内许多公益广告存在广告元素缺失的问题,“更多时候,我们还是习惯用口号和标语”。
公益广告如何摆脱“沉默”
复旦大学广告系学生石红玉对一则名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公益广告记忆犹新:孩子在看到妈妈为奶奶洗脚后,也去打水给妈妈洗脚。“很有人情味,看后觉得有共鸣。”
专家指出,要扭转当前公益广告市场的疲软现况,首先要从公益广告本身着手。“没有创意含量的广告等于白做。”俞振伟教授说,“此外,要珍惜公益广告的发布渠道。今后的发布渠道一定会更加有序,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让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比一比,看谁更有创意。”
(傅盛裕 俞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