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10日
经济新闻
02

山阳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县,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传承老区精神 打造山阳新貌

近年来,山阳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结合山阳的实际,适时提出并坚定不移地实施“药业兴县”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建基地带农户、办工业带产业、兴商贸促发展”的原则,使中药材产业化开发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在药源基地建设、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发展等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目前,全县中药材面积发展到万亩,总产值达到3.09亿元;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发展到11个;网络销售企业发展到3家;中药材种植农户发展到5万户。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的模式已经形成,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此,山阳县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级丹参规范化种植基地县”、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

立足县情,科学规划

山阳县地貌特征复杂,气候的垂直分布明显,区域的气候差异较大,为多种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上农民有传统种植中药材的习惯,为中药材的产业化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这一实际,山阳县委、县政府聘请有关专家结合山阳的实际,确定了“市场导向、协会运作、依靠科技、规范种植、调优结构、规模发展、龙头带动、富民富县”的产业化发展方针。

按照“木本药材上山、草本药材下川”的思路,坚持“三个结合”(即:与退耕还林工程结合,与一村一品建设结合,与扶贫开发结合),实施林药、粮药、草药和果药四大复合间套模式,大力推广标准栽培和操作规程,计划用10年的时间,使中药材种植的面积达到40万亩,产值达到5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中依靠中药材的收入实现千元的目标。并先后多次组织乡镇领导和中药材种植大户到山东、河南、安徽、四川、云南等地考察和学习中药产业开发的成功经验。

示范引导,发展订单

针对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怕担风险的实际,采取“农民不敢干,干部带头干,农民不会干,大户先示范”的办法,反租农民的土地,抓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订单药业,使农民“种得下,卖得出,能增收”,打消了农民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了农民的药业生产积极性。目前全县的“订单药业”面积已累计发展到15万亩。基地药农的亩均年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是种植粮食作物收入的3倍多,充分调动了农民的药业生产积极性。法官乡农民刘忠来,放弃了在外开矿办厂,回到家乡投资50多万元建成了5000亩的五味子野生家管基地,聘请当地富余劳动力50人,初期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在刘忠来的带动下,全县实施中药材野生家管的村发展到110个,受益农户近3万户,总面积达到10万亩。

“药业兴县”是山阳县委、县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山阳县的县情,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努力实现山阳突破发展和科学发展所提出的“四大战略”之一,以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为基础,促进中药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培育新品种,研究与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办法,积极推进绿色药材生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提高医药企业现代化水平。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加大新药开发,创出自己的品牌,实现中药产品制剂的定性、定量以及有效成分可控,以提升制药技术和装备水平。中药材产业化开发是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富民强县之路。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作为革命老区县的山阳县,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的路子必将成为全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

本报记者 薛生贵会的康庄大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