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依托优势发展县域经济
丹凤地处秦岭深山,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缓慢,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古以来不仅是古都长安的天然门户与贯通南北的水陆要道,而且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依托自身资源 发展工业富县
近年来,丹凤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围绕培育以矿产选冶、建筑建材、果酒食品等为主的支柱工业,逐项目落实县级领导、相关部门的包抓责任,制定考核奖惩办法,集中人力、精力全面抓好工业经济发展。百万吨水泥生产线历时10个月建成投产,永鑫电子、重置碳酸钙等企业技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皇台铜矿、宏岩铁矿、蔡洼锑矿的资源整合、深度探采正在进行中。商山红千吨山茱萸果酒项目生产线也在紧锣密鼓的扩建之中。截至3月底,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045万元,增长158%。
关注民生促进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从就业、收入、医疗、社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丹凤县积极利用国债项目,完成了21个乡镇卫生院(防疫站)的改扩建,提高了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广,有力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此外,丹凤县还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大力开展社会救助,加大对城乡贫困人口的救济群体扶持力度,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同时丹凤县还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积极稳妥地做好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利用资源 建设劳务强县
丹凤县全县人口3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7.02万人,现有适龄劳动力14.2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0.9万人,农村劳动力13.3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8.3万人。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丹凤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依托劳务经济、创建劳务强县”为目标,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仅2007年,全县劳动力转移7.34万人,其中劳务输出6.24万人,有组织输出3.67万人,全县劳务创收2.16亿元。2008年初,丹凤县抓住劳务输出的“黄金时间”,狠抓劳动力市场,截至4月底共有组织的输出2.7万人,创劳动收入9425万元。实现了劳务输出的开门红。
近年来,全县已有20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带回或引回的资金在商品流通、餐饮服务、客货运输、房地产等行业创办了经济实体,安置富余劳动力5000余人。在这些打工致富群体的示范带动下,又有一批群众走向外面世界,全县城乡呈现一派外出创业、各尽其能的劳务输出热潮。 本报记者 薛生贵